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汉初三杰中为什么唯独韩信的下场最惨?为汉朝打下大半江山,最终却惨遭迫害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汉朝的开辟除了刘邦个人的能力外,还要多亏汉初三杰,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汉初三杰中为何唯独韩信的下场最惨?为汉朝打下大半江山,最终却惨遭迫害。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历史和影视对他的评价都是十分高的,他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年轻时的韩信却是籍籍无名的小年轻,还经常得靠蹭饭和别人接济。由于他性格比较放飞自我,也没个正经工作,母亲去世后韩信的生活就更局促了。但是他一生得以好运的事就是屡遇贵人,然后被引荐,亭长就是最早发现韩信是块朴玉。

但亭长老婆对韩信可以说是十分厌恶,明显的羞辱下韩信也不傻,此处不留人走就是了。再次潦困的韩信还受了挽纱洗衣的大妈一条鱼的恩惠,她认为韩信应该做个能养活自己的大丈夫。真正让韩信打起精神往军事发展的是因为一次胯下之辱。当时淮阴有个人挑衅韩信的胆子,如果韩信不怕死的话就捅他一刀子,如韩信怕死的话就从他胯下爬过去,结果当时还是无所作为的韩信爬了,小编觉得那是他作为大丈夫的能屈能伸吧。

韩信最先投靠的项梁,后来又跟了项羽。但是项羽这个人护短又自大,韩信多次给他献计谋策他都给予不采纳的态度回应。最后颠沛到刘邦那的韩信,仅仅做了个物业管理,还倒霉到因为坐法要给砍头,虽然他凭借自身化解了危机,但在刘邦那他还是没得到多少赏识和关注,直到遇到了萧何

萧何带着韩信见了刘邦,并且让刘邦给韩信大将军之职。

要知道在韩信之前,刘邦军营里根本就没有大将军。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刘邦当然不能轻易给人了。

可是,萧何告诉刘邦,你若是想要争霸天下,就必须要把大将军的职位给韩信,也只有他能够带领你和项羽逐鹿中原,开启帝王霸业。

刘邦将信将疑,就把大将军的职位给了韩信。

韩信当了大将军之后,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他先是带领刘邦打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带领刘邦杀出了汉中。

韩信带着刘邦杀出汉中之后,又在关中打败了章邯司马欣等人,占领了关中等地。从此,刘邦拥有了和项羽争霸天下的资本。

后来,韩信高歌猛进,一路凯旋,先是灭了魏国,紧接着又灭掉了代国。

韩信在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后,使得天下原本相对均势的局面被打破,也使得自身的环境变得恶劣。不然,项羽在,刘邦必不敢打韩信任何注意,韩信也完全可以不听刘邦任何诏令,虽然韩信是刘邦所封,但是就像刘邦是项羽所封一样,刘邦并无理由可以调动韩信。事实上韩信比刘邦小二三十岁,只要再熬上几年,刘邦就挂了,那时韩信就对汉室就再无任何道义上的亏欠感了,甚至放开手脚、一搏天下也未可定。而韩信此时却急于贪於刘邦的空头许诺淮北之地,却是荒唐。

如果说韩信在帮助刘邦攻灭项羽上使得自身的处境变得恶劣起来,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错误。最致命的错误是在将项羽灭亡后不久,刘邦就将韩信由齐徙楚,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对刘邦依旧警觉与防范不够。韩信的楚国局限于江淮地区,疆域也较之前控制的区域小很多,而且那时的江淮地区远远不能与齐地相比,既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经济发展也远较齐地落后。齐地从春秋到两汉时期就一直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齐地在地势上虽然比不上关中的险要,但也被称为十二之地,也是便于防守地区。

如果韩信在徙 封楚王后,如果足够警觉的话,也不至于在云梦泽被擒,如果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再结盟互助连为一体,共同制约刘邦的话。那么即便刘邦使诈抓了韩信,也必不敢轻易废了韩信的楚国。更不至于最终沦落到惨死於妇人之手的地步。

相比之下汉初三杰中其他两位要比他好的多了。

萧何是沛县小吏出身,从他的出身背景来看,似乎家族颇有些财富,能够支撑他学习文化知识。萧何也很有见识,选择当文吏以避免招灾惹祸。

萧何有识人之明,他年轻时便看出刘邦不同寻常,与其交情很深。后来刘邦斩蛇起义,率戍卒杀回沛县,萧何等人便推刘邦为主。刘邦引萧何为丞,管理军中政事。由于多年从事文吏工作,萧何积累了深厚的政务经验,把诸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刘邦攻入咸阳后,诸将都到秦宫府库抢夺金银财宝,独萧何有先见之明,把档案资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国家好比一台巨大的机器,萧何拿走这些资料,相当于拿到机器的操作说明书,这对刘邦建立国家、实施统治的好处是相当巨大的。后来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萧何依靠收取的资料,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恢复了关中的统治秩序,每每刘邦损兵折将,或是粮草不济,萧何总能变魔术一样给前方提供最强劲的支撑。所以尽管刘邦经常被项羽击败,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萧何治国理政的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汉三年时(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有段时间频繁派遣使者到大本营慰劳丞相萧何,萧何被弄的受宠若惊。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来慰劳丞相,这是对你不太放心。为君之计,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当兵的全都派到前线效力,这样便能打消大王的疑虑。”萧何一点就透,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刘邦疑心全消。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打消。丞相权力之大,仅次于皇帝,万一变生不测,刘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后来刘邦又用同样的手段敲打了萧何两次,第一次,萧何把家财全都捐出去做军费,以安刘邦之心;第二次,萧何索性舍却良好的政治声誉,在长安强买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师上下怨声载道,总算跌跌撞撞地换取了平安。刘邦和萧何的政治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档,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潜在敌人,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萧何才能胜任。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遗民,他家中五世为相,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秦末大乱时,张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势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刘邦。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无文之辈,对文吏和儒生都不怎么重视,唯独刘邦对张良的计策言听计从,故而张良也死心塌地的为刘邦做事。

张良体弱多病,无法胜任行军打仗之事,只能跟随刘邦进行军事筹划。鸿门宴、立韩信为齐王、与英布彭越联横、垓下围项羽等大事,张良都发挥着谋主的作用。后来汉朝立国,刘邦意欲改立太子,吕后求张良帮忙劝刘邦不要废太子。此前已有许多大臣谏阻废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训斥。张良架不住吕后苦苦哀求,便指点她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贤人,因为忍受不了刘邦的傲慢无礼,不肯出仕为官,但刘邦一向对他们十分重视。后来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认为太子的德操高于自己,竟能招这四人入门下,因而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张良的性格一直比较柔顺,不爱出风头,也不争权夺利,在朝做官随遇而安,因此得到刘邦的充分信任。刘邦驾崩后,张良一度想辞官,随赤松子悟命修道。吕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强留他为官。张良虽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么活跃,不发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隐退的状态了却了残生。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