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齐国曾称霸天下,打得秦国割地求和,为什么历史学家不认为它能统一
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进行了长时间的征战,其中的齐国不论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阶段,都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曾称霸天下,打得秦国割地求和,那么为何历史学家不认为它能统一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在齐国最强盛时,究竟有多强大呢?下面,我来回顾一下齐国最主要的光辉历程。
齐国先前在齐桓公统治下,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等齐桓公死后,齐国开始发生内乱,导致国力衰落,已无力再称霸。公元前391年,田氏正式登入历史舞台,开始统治齐国。直到公元前314年,齐国国力又再次强大。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打败魏国,于是齐国重新跻身强国行列,成为东方霸主。齐威王之后,田辟强即位,是为齐宣王。
齐宣王继续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文化建设,创办稷下学馆,使天下文化中心由魏国移到了齐国。孟子、邹衍、慎到等当时的牛人大能,都曾在稷下学馆呆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子之之乱)之际,攻打燕国,几乎把整个燕国吞并了。
另外,齐宣王还于公元前313年联合楚国攻打秦国,而后又在公元前303年联合韩、魏攻打楚国。
那么它是怎么衰败的呢?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病死,他的儿子田地即位,即齐湣王。当时,唯一能和齐国较量的只有秦国,所以齐湣王一即位,就揭开了两国争霸的时代。齐湣王刚刚即位,就挑起了与楚国之战的战争。
齐将匡章率领齐、魏、韩联军攻打楚国的方城,大破楚军,杀死楚将唐昧,取得了垂沙之战的胜利。第二年,齐湣王又派兵干涉韩国内政,强迫韩王立公子咎为太子。公元前298年,齐湣王发动对秦国的战争,此时的秦国也正值国力强盛之时,然而齐军却攻破了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割让土地求和。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显然两国已经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此后,齐湣王又把目标对准了宋国,为了争夺宋国,齐国与赵国、魏国产生矛盾。公元前286年,齐国彻底吞并宋国,但是他已经把赵国、魏国、楚国全得罪了。与此同时,齐国内部也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更加致命!
原来自齐宣王在位期间,齐国的相位一直由田婴、田文父子担任,田文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孟尝君田文名满天下,手下有数千门客,秦昭襄王一度封他做秦国的丞相。后来,齐湣王任命孟尝君为丞相。正是在孟尝君的策划下,才有了上面说的那场函谷关之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
然而随着孟尝君威望的增长,引起了齐湣王的猜忌,以至于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的地步。于是,齐湣王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自此孟尝君与齐湣王结怨。魏昭王任命孟尝君为丞相,孟尝君决定报复齐湣王,他派人联合秦国、赵国、燕国,打算对自己的祖国用兵。
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五国伐齐”,齐军兵败如山倒,燕将乐毅率领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并且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犹如丧家之犬,最后被楚将淖齿诱杀。此时的齐国差点灭亡,幸亏齐将田单以即墨作为基地,坚持作战,最终击败了联军,收复失地,拥立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
经过这一战,齐国虽然侥幸没有灭亡,但实力大损,自此一蹶不振,国力再也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
为何史学家们都认为最终它无法统一天下?
历史学家有普遍性的认为,齐国虽然实力非常强大,但他根本不可能拥有统一天下的水平,很多人对于这一观点表示了疑惑,所以说历史圈子里面认为这是一个定论,但是我们这些历史旁观者总感觉有些不明白,因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而且它的君主有着雄心壮志,为何他就不能统一天下为何就一定要输给秦国呢?其实历史学家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原因只有两点,第1个就是齐国实在是地理位置太优越了,他在沿海地区,它进攻可以攻打周围的弱小国家,防御可以退守到沿海区域,更重要的是他的敌人根本没有靠近他,秦国虽然是他的死对头,但是两者基本上隔着三四个国家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战争,所以齐国的国君基本上难得与秦国开打争霸的时候,两者利益也不冲突,因此秦国提出远交近攻政策的时候,他直接一股脑的就接受了。
第2个原因就是,齐国这个国家经历过一次灭国的危机,再加上国内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富裕太安逸了,由于没有外敌的威胁,所以齐国一直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特别是在君王后统治时期,结果基本上没有与其他国家发动过战争,甚至面对旗鼓,逐渐被秦国压制的情况下,他采取了卑躬屈膝的办法,因此齐国已经在根子上斩断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他面对秦国已经不可能再产生对抗的情绪,也就不会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了,所以总的来说,奇古不具备统一天下的环境影响,也没有那种历史背景,所以他与秦国对抗最终只会落一个投降的结局,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