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中国史上宦官专权唐朝最严重,宋朝宦官权力极大,却很少发生,概因这三点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宦官专权的问题可谓是频频发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史上宦官专权唐朝最严重,宋朝宦官权力极大,却很少发生,概因这三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朝有多严重。

唐朝的宦官是从唐玄宗是开始得势的。开元、天宝年间,宫廷宦官人数激增到3000人,官至五品以上的即达三成。

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连太子都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爷,满朝的王公大臣无不巴结。唐肃宗继位的时候,因为宦官李辅国拥立有功,于是受到重用。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宦官又掌握了军权。从此以后,宦官的权力膨胀到了极点,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说了算。

从唐穆宗开始到唐朝灭亡,8个皇帝中竟然有7个是被宦官拥立的。唐宪宗是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所杀,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田务成等人所杀,朝廷官员都不敢过问,也没有人敢追究,皇帝死了,宫中朝上竟相安无事。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一个王朝。但也有不甘心做傀儡的,比如唐文宗。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的一天,唐敬宗深夜打猎回来,刚进寝宫,蜡烛忽然灭了,这时侍候在一旁的宦官刘克明等人,立即扑上去杀死了唐敬宗,并准备拥立绛王李悟为皇帝,

以执掌大权。宦官头子王守澄得知以后,马上拥立唐敬宗的另一儿子江王李涵(后改名李昂)为帝,并率禁军杀死了刘克明。

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王守澄自恃拥立有功,在宫内朝中更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饱读诗书的唐文宗却不甘心做宦官的傀儡,一心想为被宦官杀死的父皇报仇。

一次,唐文宗生了急病,正好王守澄手下有个精通医道的官员叫郑注,王守澄就派他给唐文宗治病。唐文宗服了他的药,病很快就好了。唐文宗非常高兴,召见郑注,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

郑注有个朋友叫李训,是个不得志的小官员,听说郑注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希望能得到他的提拔。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把李训推荐给唐文宗。李训很快得到了唐文宗的信任,后来竟当上了宰相。

此后自唐朝初期一直控制宦官的政策被完全破坏掉后,宦官干政在唐王朝存在了将近150年。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只有个别的皇帝能够暂时的控制住宦官势力,中晚唐的大多数君主都被宦官专权严重控制。这种影响在历史上颇为少见,其恶劣程度最终将唐王朝送上了末路。想要了解唐朝宦官专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这几个方面入手,浅析宦官专权对于唐朝封建王权破坏的严重性。

唐朝在中国封建历史中共存在了289年,一共诞生了20位皇帝,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其中竟然有9位皇帝是被宦官所选立之人,更有宪宗、敬宗二人,直接死于宦官之手,从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这些皇帝其实都是宦官用来操控朝政的傀儡;通过这一数字更反映了一个残酷事实,唐王朝有一半的时间都是由宦官所统治操控的,其官宦专政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试问哪个王朝,会出现由官宦这种废皇帝的现象呢?

除了对皇帝的控制以外,宦官专权擅政,夺取政权军权,他们才是唐中后期真正的“皇帝”。的本是直接听令于皇帝调遣的军队,尤其是禁军中的,更是唐朝朝廷非常重要的一支军事支柱。官宦夺取军政权,就是从控制神策军开始的。建中四年发生了泾原兵变,奉命征讨叛军的泾原兵突然发生叛变,导致唐德宗突然陷入危难之中,当时文臣白志贞本想率领进兵救驾,然而却无一人听他命令。最后由上百名宦官挺身而出,在霍仙鸣的带领下才帮助皇帝成功脱逃。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唐德宗回到长安以后对握有兵权之人十分忌惮,他便将神策军交给了宦官霍仙鸣和窦文场两人掌管。不仅如此,唐玄宗为了加强中央武装力量,极力扩充神策军,自此以后,宦官成了神策军的统帅,禁军的统领权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宦官手中。拥有了军权,导致宦官的地位和实力大幅度提升。凭借着禁军的实权,宦官开始肆无忌惮地在朝廷横行,地杀死朝廷命官,挑战皇帝威严。

后来在每一次的宫廷斗争中,宦官手中的禁军在皇位更替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让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废君、弑君、立君。其实无论是宦官专权,又或者是朝廷之中有其他势力威胁的皇权,都是因为这些人手中握有大权,而且这种大权还是皇帝给予他们,并且可以合法使用的权利。这种统领禁军、宦官专权的局面形成以后,他们的势力已成,可以轻而易举地威胁到皇权,最终形成了宦官之祸。

宦官专权对于百姓而言,更是一大灾祸。当他们把持朝政,握有军权之时,已经逐步扰乱了百姓的生活。宦官为了个人私利,制定的两项制度完全打乱了长安城百姓的普通生活。宦官与朝廷的名义制定了一个“宫市制度”,官宦借着给宫廷采办物品为由,在长安城里强行收取了百姓物品,然而他们收取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物品,并不是按照市场价格采买进行,反而是用强取豪夺的办法掠夺老百姓的货物。导致后来长安城的市场上,凡事见到宫中官宦前来才买,商贩全部不再营业,就严重破坏了百姓生计。

这另一项给百姓带来危害的制度为“五坊使”,这个机构原是为宫廷饲养狗、鹰、雕、鹘、鹞这五种用来逗乐的动物为主的一个宦官机构。专门负责喂养这些动物的宦官被称之为“五坊小儿”,他们每次去民间捕捉这5种动物,会故意将捕捉网罩在普通百姓的取水的井口,只有主人家苦苦哀求,多付些银两他们才会将网撤去,否则还要凌辱这些人家。这些五坊小二时候去饭馆用餐,仗着自己在宫中有宦官势力庇护,对于前来收取餐费的店主多加殴打、辱骂,而且拒不付钱,这样的事情在民间屡见不鲜。

唐朝时期的宦官专政,不仅给唐朝的政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对普通百姓都产生了危害。官宦专权看似控制了地方藩镇,帮助君主维护了中央集权者,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黑暗,对于唐王朝的消亡推波助澜,其危害要远大于作用。这个在唐朝政治舞台上飞扬跋扈的政治团体,最终带领着唐朝走向了灭亡。

说起宋朝的宦官,我们可能就知道童贯。此人可能是宋朝唯一祸乱朝纲、比较坏的宦官了。但实际上此人真的一点不像宦官,他长有胡须,英明神武,常年在外带兵作战,还打了不少胜仗,与历朝历代宫内的太监相比,他确实一点不像太监。

其实,相比东汉、唐朝和明朝,宋朝宦官的权力丝毫不比他们差。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所以他严格的限制武将的权力,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几个武将的兵权,又大刀阔斧的改革军事制度,将武将的权力下放给文官。终于没有武将敢造反,也没有实力重演黄袍加身。

那么,宋太祖对文官放心吗?也不放心。为了防范文官集团,宋朝放开了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人才。

以前科举过了,还要通过吏部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分配工作,但宋朝取消了公务员考试,只要科举通过了,一律安排工作。即便暂时无法分配的,也有工资拿,还很高,铁饭碗。也就是说宋朝养了大批后备官员,随时补充。竞争压力大,谁有心思去谋划了,大家都一心一意为赵宋官家服务,生怕丢了饭碗。

与此同时,宋朝还独创了一种官差的制度。官员一般都有两个头衔,其中一个叫官,一个叫差,差遣的差,个别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差或者职才有实权。差就是差遣,也是实职,担任实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举个例子:在唐代,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宰相,不用问的,但是在宋代则还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甚而至于,中书令如果没有“判中书省事”之差,那就连中书省的事也不能管。同理,只要有此差遣,哪怕官衔再低,也能管事。

如此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做虽然造成了一大堆官员没有事做,同时又有一大堆事情没有人做,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却很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谁敢不听话?

所以,文官集团也不敢造次。武将没权了,文官权力也被限制,那么,权力到哪里去了?

皇帝手中。谁距离皇帝最近?宦官和外戚后宫。不过宋朝外戚后宫权力也被限制,宋朝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贵,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女后也是,一律不得干政。

文臣武将、外戚宦官都没或者限制权力了,就剩下了宦官。所以说,宋朝宦官权力是很大的。逻辑很简单,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宦官是距离皇帝最近也就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人,皇帝不可能行使全部权力,有一部分权力必然会稀释到宦官手中。

那么,宋朝宦官具体有哪些权力?

最主要的权力就是参与军事、掌兵监军。宋朝的宦官广泛参与军权,这是很少见的。据《宋史》记载,北宋43名宦官,其中18名宦官都掌军权,带兵打仗的经历。

宋朝太监不带带兵打仗,还广泛参与军政活动,负责监督军队。43名宦官中,有6名宦官被明文记载可以监军。除此之外,宋朝宦官还可以监视百姓和百官。由此可见,宋朝的宦官权力并不小,甚至极大。但我们为什么很少听说宋朝出现宦官专权祸乱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宋朝的宦官机构,宋朝宦官机构叫内侍省。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

《宋史·职官六》说:“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

下面我们再来看宋朝限制宦官权力的具体措施。

一是宋朝严格限制宦官的数量,防止宦官群体壮大。

鉴于前朝的教训,所以,宋朝立国之初,就从制度方面,对宦官人数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防止宦官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规定宦官人数不得超过50人。到宋太宗时有所增加,规定内廷侍官定员为180人。不过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的昏庸,宦官数量有所增长,一度达到4000多人。尽管如此,与唐末、后唐及南汉等朝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体并不算大。

北宋之后的南宋,对控制宦官数量也很严格,总之有宋一点,对宦官数量的限制一直比较严格。

同时,宋朝严格宦官养子制度,断了太监们的念头。

二是设置了有别于文官集团的官阶制度,使不与士人混淆,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宋朝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供洒扫”。太监到了一定的官衔后,比如遣送出皇宫。

宋朝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

三是宋朝严禁宦官和文官往来。这样就避免了宦官和文官相互勾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