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后世对他争议颇大?
晚清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大臣,李鸿章就是其一,关于他的事迹有许多,后世对他的评价成两个极端,有人说他的爱国重臣,有人说他是贪官污吏,还有人说他是卖国贼,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何后世对他争议颇大?
李鸿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万年洋务。
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被西方誉为“东方俾斯麦”,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而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晚清中兴名臣,一生代表清廷签下了30多个条约,其中绝大多数为不平等条约。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指责他的人说他是卖国贼,欣赏他的人则认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李鸿章对自己曾有过这样一段评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正是这样的评价,使得李鸿章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大清裱糊匠”。
由于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视为汉奸、最大的卖国贼。而与李鸿章一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是褒贬不一,甚至认为他中饱私囊。事实上,李鸿章从1862年出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病死,40年间李鸿章开创了多个第一。
比如创办了第一个大型均带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第一个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等。有人说,李鸿章之所以大力推行洋务运动,是因为他对晚清时局认识最清醒、最深刻。这样说也不为错,作为晚清海防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对巩固大清海防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身处于晚清大变革时代,李鸿章最终走上了与老师曾国藩截然不同的道路,几乎以一己之力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晰认识的人,有句话一定不陌生,“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李鸿章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丈夫只手把关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诸侯。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首诗就是李鸿章一生的写照,如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站在晚清这艘巨大破船船首处的李鸿章,纵然有通天的本领,也敌不过大清帝国江河日下。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身上担负着许多的要职,比如说他是和的创始人和实际统帅。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一等更是一品大员。自他统领淮军之日起,淮军的军饷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各路军队。
据史料记载,在李鸿章率兵镇压太平天国时,他便纵容自己的部下抢掠财物,自己也在其中搜刮了大量的财富,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自己就是许多洋务企业的大股东,创造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织布局。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特别是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全部都由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军队等等,这些哪一项不涉及巨额的经济往来?各种合办企业实际上无不是他的亲信。每办一个企业都会从中收入不少好处。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也就五品官员,那么作为正一品的李鸿章又贪了多少呢?
据史书中记载光李家六兄弟的土地,便多达6万亩,其白银多达4000万。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9000万左右。虽然比之和珅有些小巫见大巫,但也可谓是巨贪了。而李鸿章之所以能够善终,第一和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若无一点本事朝廷又怎会纵容他?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毁者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
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梁启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梁启超对此做了精确的总结: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曰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细细体味梁氏所说的李鸿章之不足,其实是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困顿迷茫。李鸿章个人亦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诸种矛盾交织困扰,构成了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
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提出“先靖内乱,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
李鸿章离开广州时,曾对南海知县裴景福感叹:“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也就死了。”
李鸿章于上海启程北上,由俄国军舰护送抵达天津。李鸿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不禁放声痛哭。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
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
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
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
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
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
其实,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约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离死亡越来越近。
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
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
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这般的捉襟见肘,窘迫难堪。然而,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她还试图挣扎。但这挣扎愈是激烈,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人只是沧海之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李鸿章也是无力的,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