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对人们有何启迪?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人所知晓的故事,主人公的民族气节让人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苏武牧羊的故事,对人们有何启迪?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汉书•苏武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西汉时期,我国有一位名垂青史的外交官,他忍辱负重,在匈奴那儿历尽19年艰辛岁月,方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归来之时,已是须发皆白!没错,这位外交官,就是苏武。
“苏武牧羊北海边”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苏武在出使匈奴的时候,由于受到张胜的牵连,被匈奴扣押,期间寻死未果,后被单于送至北海边放羊,以“公羊产子方可归”作为刁难,直到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苏武才得有机会与汉使者取得联系,最终得以归国,历时一十七年!苏武凭借他那不屈服的精神以及忠心为国的气节而受到后世赞扬,但在此有些需要解释的疑惑:为何苏武前期想要自杀,后期在牧羊的时候又选择求生呢?
苏武出使匈奴到被送去牧羊,期间又两次想要自杀的举动,第一次是苏武得知副手张胜和虞常勾结谋杀卫律的事情败露,担心遭受牵连,受到审判,从而丢了国家的颜面,所以选择自杀!但是结果是被张胜和随员常惠阻拦,第一次自杀失败。第二次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于匈奴,苏武严词拒绝,为表明自身气节,举刀自尽!结果还是由于即时得到了救治,存活了下来,第二次自杀失败。单于为其气节感动,愈发想要促使其投降,但一直没有成功,威胁,利诱,折磨的手段都试了,奈何苏武任是不愿投降,所以将苏武送至北海牧羊!
如果说两次自杀都被阻止了,那为何在被关押的时候,苏武要饮雪水,食毡毛以保证自己不被饿死渴死呢?为什么在后期被送至北海牧羊期间,没有再寻死了呢?莫不是第二次自杀的强烈痛感,让其畏惧死亡,不再寻死了?不,如果仅仅是这样,苏武的精神也就不会被后世传颂了!
在这里需要说明下何为气节!气节,是指人的志气与节操,是指在面对敌人或压力时不屈服的品质!那何为不屈服?在受牵连,即将遭受审判时,自杀是为使民族的脊梁在敌人面前挺直,为民族的荣誉不受侮辱;此乃不屈服!在被捕后,敌人的劝降,严词拒绝,与其葬身敌手,不如自行了断;此乃不屈服!在遭受折磨之时,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展现民族气魄;此乃不屈服!
并不仅仅求死是气节的体现,求生也是一样!如果什么事情都以寻死来解决,那反而不是不屈服,而是逃避!当单于将苏武关于狱中,百般折磨时,苏武如选择死亡,于民族而言有何利处?于敌人有何坏处?到是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解脱!但这般之于懦夫又有何异?当苏武被送至北海牧羊之时,求死又有何作用?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吗?能使敌人遭受打击吗?不,并不能!相比于“苏武牧羊北海边,难以忍受这般折磨,选择自尽!”难道不觉得“苏武牧羊北海边,忍受百般折磨,坚持19年,终得以回国!”更能体现民族气节的吗?正是为了这般气节,苏武从求死到求生,实乃真正的民族英雄!
然而其中也有许多让人不解的情节,那就是后单于让苏武去北海放羊,气候寒冷,条件艰苦,经常因没有吃的而饿肚子。
但纵是如此艰苦的条件,苏武也不曾吃掉自己放羊,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要活回到汉朝
苏武在那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有一百多种死法一了百了,但苏武依然坚持了下来。就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要活着,要活着回到汉朝,回到自己的家中,见自己的老母亲。
所以他不能触犯单于,不能让单于找到机会杀掉他。
他心里明白,单于让他放羊的根本目的,就是瓦解他的信念,一点点摧毁他的内心,让他自生自灭。他心中清楚,一旦他吃了匈奴的羊,就可能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深知匈奴单于善变,必定会借机逼迫自己归顺匈奴,而威逼利诱之后,自己依然不同意的话,一旦汉武帝再次发兵攻打匈奴,单于必定会拿自己出气,杀掉自己也是极有可能的。
果真如此的话,自己可能就再也回不去大汉朝了。
二、要让后世记得
苏武在放羊时,由于条件艰苦,经常会以大雪充饥。吃野草、昆虫、羊毡等等,能嚼碎的都吃了,但就是不吃匈奴的羊。
因为苏武心中明白,匈奴的羊不能吃。匈奴双眼睛盯着自己,就是想看看自己这位大汉的臣民究竟有多顽强、多倔强,看看这位大汉的臣民有多大的信念和超强的毅力。
苏武清楚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代表了万千个大汉子民的形象,此时此刻的自己,正让匈奴人佩服的。
而一旦吃了匈奴人的羊,自己在匈奴人心中的光辉形象不再,大汉王朝在匈奴人心中的崇高敬意也随之不在。
而一旦当这些崇高的、光辉的东西不复存在之时,自己对于匈奴来说也一无是处。
匈奴人会接受自己顺从,但匈奴人绝不会接受一个平凡的、普通的大汉臣民的抵抗和拒绝。
一旦那时,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顺从匈奴,从此违背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二是被匈奴所杀,从此被世人遗忘。
人们最多只会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人被抓到匈奴,然后被杀了。
那些执着与信念,理想与抱负统统化为虚无。
三、心系家中老母亲
苏武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苏武后来回到汉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中看望老母亲。得知老母亲早已去世,悲痛万分。在匈奴那么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在这一刻,这个堂堂的中华男儿却落了泪。
就像上面说到的,苏武深知自己如若吃了匈奴的羊,要么降,要么死。
但苏武知道自己是万万不能降的。就算一开始不知道投降的后果,但是后来是肯定知道的。
因为李陵来了。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曾多次来劝降苏武,最终苏武以死相逼,才使李陵自惭形秽,不再来劝降。
但苏武肯定知道的是,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
所以苏武也肯定知道,一旦自己投降了,汉朝的皇帝肯定也会杀了自己全家。
但是苏武也不能死,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死了,消息必定会传到中原。汉武帝一定会为自己举行风光的葬礼,并善待自己的老母亲。
但老母亲一旦得知自己死了,内心必定无比哀痛、凄凉,而年龄较大的母亲肯定受不了这种打击。
所以苏武还是想活下去。
用自己的能力,想尽各种办法,只为了活下去。
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到汉朝的,也相信自己做的一切会被世人所感动。
他坚信自己始终是个汉臣,是个儿子,所以他不冒任何风险,不做任何祈福,不动用任何匈奴的物品。
只是为了看到活着的希望。
那么他回国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苏武,这个大汉忠心耿耿,无论艰难困苦都没有改变气节的臣子,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回到了离开十九年,朝思暮想的长安了。
那一天,一定是整个儿大汉天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如果那时候有评比的话,称苏武为当年感动中国人物,应该一点儿也不过分。
苏武回到长安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还健健康康的活着。
分别十九年,一家子终于得以团聚,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那苏武的人生应该相当圆满了 ,可遗憾的是,李陵所说,大汉皇帝如何对待功臣的话宛如一个魔咒,不久就降临的苏武身上,苏武因此而下狱,罪名居然就是:谋反
苏武谋反,你认为这是笑话吗,然而事实就这样发生了。
苏武回国后坚持先去祭拜汉武帝,向当年派他出使匈奴的汉武皇帝复命,然后才接受朝廷的询问。
朝廷对他的作为非常满意,当即就给加官进爵,这份恩宠享受了没多久,仅仅一年以后,传闻辅政大臣上官桀谋反,苏武与上官桀私交不错,儿子也和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元来往甚密,再加之当年回国时,上官桀很为苏武说了几句好话。
于是,苏武便毫无疑问的成了上官桀一党,和儿子一起,被下狱治罪。
最后呢,在朝内一些大臣的努力下,苏武因有功于汉室,被罢官免爵,贬斥在家,分别了十九年,见面没几天的儿子呢?
则坐实了谋反的罪名,与上官元一起给杀了。
其时已六十来岁,白发苍苍的苏武,这是要感谢皇帝的恩德吗。
六年之后,汉昭帝死掉,苏武这回紧跟形势,拥护汉宣帝上位,才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不但恢复了以前的待遇,还被赐爵为关内侯。
据说就是为了酬谢他留胡十九年,大节永不亏的功劳。
可这时候的苏武,的确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苏武的晚年当然是很幸福的,因为他这会才成了大汉的精神典范,死了以后,还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享受后世敬仰、祭祀。
然而让我很担心的是,假如当年苏武因被诬谋反心灰意懒,从而远离政治,没有拥立汉宣帝的大功,那他还会成为大汉朝廷的精神象征吗,我们还会知道苏武的故事吗。
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你干的再好,也不如关键时刻站好队啊。
因此,苏武的下场,苏武的结局,不管是完美的,还是心酸的,当十九年的坚持,十九年的信仰还要用政治上一个很偶然的瞬间来证明的话,我认为,他都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