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的一生,他最后是因何而死?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的一生,他最后是因何而死?
李鸿章,一生之中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想起他就是“丧权辱国”这四个字,并且认为他是卖国贼。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却认为他是中国的伊藤博文,是中国的俾斯麦。认为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步入 19 世纪的大清王朝,逐渐散去了历史赋予他的荣耀与光辉,华夏大地前所未有的危机悄然降临,惊醒了还在昏昏沉沉中做着千秋大梦的满清贵族。
接踵而来的战争、赔款、割地、条约等将清政府打的措手不及,一次又一次妥协,一次又一次求和,仿佛已成为了家常便饭。奴颜婢膝、国之不国,实在是令小编感到非常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交涉需要一个有力的代表,而举国上下能用之人却寥寥无几,但能用之人又有谁愿意冒着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去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就在这样微妙的时刻,一个孱弱的声音出现在朝堂上,它来自于一个已年近花甲的老臣,这位就是小编今日要为大家介绍的晚清名臣——李鸿章,在他身上还背负着历史为他设定的另一个称呼——卖国贼。可是小编从来不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仅从历史结果就能决定,更要从国家所赋予他的底气和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来全面看待。
李鸿章自告奋勇前去谈判,不仅是因为他想要建立功勋,实现心中大志,更是因为,他不愿在无人前去的忐忑中度过,更不愿使民族陷入危亡之镜。因此,他明知此去必落恶名却依然不顾哥哥劝阻孤身前往。当时朝中位高于他的人甚多,若不是他自告奋勇,这样的事也不会落到他头上。小编觉得,也许历史误会了他,让他承受了太多本不应属于他的骂名。
李鸿章一生致力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前期的苦读诗书、建立功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报效清政府;他中期的镇压太平天国、进行洋务运动,是为了平息动乱,巩固清政府政权;他后期的签订条约、身受重伤,是为了保全清政府的颜面。他不是一个好的改革家,因为他太过保守;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他始终谋求的是清政府的利益,而不是全民族的利益;但他是一位好的外交家,他一生外交几十次,曾为中国谋求过很多权益;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臣子,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效忠清王朝。所以小编认为他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可是历史不应只无限地放大他做错的事,而忽略其功绩不计,只以一个“卖国贼”得称呼就仓皇概括了他的一生。
他确实签过许多不平等条约,但如果不是他,也会是别人,清政府已经输了,懦弱自满的它不得不承担历史对它的惩罚和别人对它的羞辱。整个华夏的子民无人可以接受这样的结局,固步自封的清皇室也不愿失去它希望的体面,所以举国的重担就压在了李鸿章的身上。难道李鸿章拒不签字,列强就能因欣赏他的民族气节而放清朝一马么?难道一拖再拖就能改变清朝战败受人奴役的事实么?据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的是三亿两白银,后来是因为李鸿章日本遇刺而降到了两亿两,不管他愿意与否,这难道不是他几乎用性命换来的妥协么?所以小编认为,不能仅以卖国贼来评定李鸿章的一生,后世应当全面看待这位晚清名臣的是非功过。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只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但是,李鸿章一生所从事的另一种“洋务”,却使他在生前和身后招致众多的痛骂,因为根据国人一向的认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尽心力的努力无不是在把国家的领土、财富和臣民出卖给洋人,这位大清重臣的罪责深重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在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日本一开始其实是要赔款3亿两白银的,但最后却只要了2亿两白银。这少的1亿两,其实是李鸿章拿命换来的。当时,日本百般威逼利诱,李鸿章都拒不签字,甚至说:大不了,继续打,日本绝吃不了中国,拖都要拖死日本。由是激起了日本国内对李鸿章的愤恨,直接导致了一个愤青刺杀李鸿章。使李鸿章中了一弹,就是这一弹使得日本退了一步,为中国节省了1亿两白银。
签订《辛丑条约》时,他甚至在病床上,忍着病痛,将一开始的10亿两,谈成了4.5亿两。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就大口吐血,而后病逝在北京。
我们看的出,李鸿章那一颗爱国之心,这是我们最应该敬佩他的地方。或许有人说那为什么他还要签订这些条约呢?我只想说那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啊。以当时列强和中国的差距来看,不签的话一定会死上数以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口。可以说是一种变相保存的手段吧,而且他不签的话,别人也会签的,并且一定比他签的苛刻的多。
就像他对庆亲王说的一样:“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这个条约的签订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区别只在写谁的名字罢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把罪名按在他身上?
李鸿章还创办了很多个中国第一: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所以说李鸿章是个卖国贼是不公正的,说他是旧中国的救火队长还差不多,只不过他没把火扑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