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袁崇焕之死:崇祯为什么要将他处死,袁崇焕的死对明朝的影响有多大?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死的悲壮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袁崇焕之死,崇祯为何要将他处死,袁崇焕的死对明朝的影响有多大?

那是一个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千疮百孔,忧患丛生。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冰天雪地,野兽横行,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

孙承宗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关内外各种力量的积极应战让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随之,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不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只见,劈空的闪电,战马应声跃起,仰天长嘶……

袁崇焕命令城外百姓带好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二十多天过去了,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八个月后,袁崇焕又在锦州击溃皇太极的复仇之师,打破了八旗兵"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取得了明王朝自萨尔浒会战以来对后金作战的空前大捷。

然而,世事难料。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罪名是"谋叛"。凌迟自宋代被确立为法定刑,大概可算是中国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民间又称活剐,是一刀一刀地行刑,据说整个行刑过程甚至可以长达数天。

袁崇焕身后事极为苍凉,家徒四壁,家人被流放三千里,一代英豪就如此被毁灭。

那为何这样一位天降大任者会被崇祯处死?

一、擅主——袁崇焕没有奏明崇祯便将毛文龙处死。

据说袁崇焕早就想除掉毛文龙,但起初并未起杀心。他首先遣部臣理晌, 其目的欲通过清理晌银, 撤毛文龙的帅位。谁料毛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 , 于是袁崇焕便以阅兵之名,召毛文龙至双岛,然后再用所谓的"十二罪"将其处死,其中最主要的罪证是毛文龙"糜响"。毛文龙被诛杀的消息传到崇祯耳中时,崇祯十分震惊,但由于战事还需倚仗袁崇焕,便没说什么。可后来袁崇焕自己却给其部下"增响银至十八万" ,这使崇祯不得不忌惮袁崇焕。

二、己巳之变后,众人对袁崇焕的态度由期待转成失望。

在袁崇焕杀毛文龙三个月后,即崇祯二年(1637)十月,后金一改往常,绕过山海关,直奔长城关隘龙井关与大安口。一路上后金军队所向披靡,接连攻克遵化、 蓟州、 永平、 迁安等地,直至兵临京畿城下。京畿百姓惶恐不安,崇祯帝措手不及,临时起用孙承宗, 立即召回袁崇焕,并第一次号召全国各地起兵 " 勤王" (即救援有难的君王)。 一时之间"天下勤王兵先后至者二十万" ,而袁崇焕也及时赶来救援,敌对双方在京畿地区相持数月。

虽然该战役最终以后金东退结束,但明朝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而且后金强劲的军力使崇祯帝建立在袁崇焕五年复辽承诺的梦想化成泡影。除此,不少大臣与市井小民也不再对袁崇焕抱有期望,甚至联想到他在天启年间与后金擅自议和的前鉴,于是对其破口大骂。正所谓"都人骤遭兵, 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这些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态度。

三、挑拨——皇太极用计谋挑拨袁崇焕与崇祯帝及众人的关系。

己巳之变后,众人对袁崇焕的五年之约早已破灭,而皇太极却趁机火上浇油。他放风说己巳之变乃袁崇焕与后金的密约,为的是逼迫明庭与后金和谈。另外他又故意让被俘虏的太监偷听到"袁崇焕"和后金正在私下交易,并放他们回去奏报崇祯。

四、袁崇焕乃明朝政党的牺牲品。

党争是明朝政治的一大毒瘤。天启年间,魏忠贤极力打压东林党人。崇祯上位,去除魏忠贤阉党后重用东林党人。但魏氏阉党并没有全部根除,而袁崇焕则与东林党交好,所以在已巳之变后,这群魏氏余党便趁机弹劾袁崇焕,这无疑加深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疑心。

袁崇焕的死是悲剧,悲剧在中国古代史上很多,但是,像袁崇焕这样的旷世悲剧并不多,似可以说,空前绝后。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有八:

第一,可惜的年华,盛年遭难。袁崇焕被磔杀这一年是47岁,正当盛年的时候,这样为国为民、朝气蓬勃、舍生忘死、仁智勇廉的人,死于敌人之手尚且可惜,何况是被自己的人杀害?

第二,诬蔑的罪名,“欺君通敌”。大家知道,岳飞被杀,罪名是什么呢?三个字:“莫须有”。袁崇焕被杀,罪名是“欺君通敌”。袁崇焕既没有欺君,也没有通敌。袁崇焕的罪名是被诬蔑的罪名,同岳飞一样,三个字:“莫须有”。

第三,残酷的刑法,惨遭磔刑。袁崇焕是大明皇朝的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连续取得宁远、宁锦、保卫北京的三次大捷,竟然遭到最残酷的千刀万剐的刑罚,“八议”对他也没有用。崇祯皇帝置一切于不顾,用最残酷的刑罚——磔刑,杀害了袁崇焕。

第四,可悲的民怨,民恨众怨。袁崇焕为保卫北京而死,为保卫国家、民族、社稷的利益而死,但是他死的时候得不到北京老百姓的理解和同情。我上面讲的那些例子,可能有夸大,但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死的时候京师老百姓不认为他是忠臣,而认为他通敌卖国。为了保卫北京,他甲胄中箭像刺猬皮一样,到头来却被自己效忠的暴君杀死,而且得不到京师老百姓的理解。

第五,清贫的督师,不贪分文。袁崇焕做蓟辽督师,每年经手的粮料、白银数以百万计,但他分文不贪。父死奔丧,回家路上没有盘缠,靠同僚、朋友凑钱给他回家为父发丧。他在福建邵武做知县时,也是一分钱不贪。查继佐的《罪惟录》这样记述袁崇焕:此臣做县官,不入一钱。就是不贪污一分钱啊!《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死后被抄家,结果是:“家无余赀”。官做到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就是相当于今国防部长兼沈阳军区司令这么大的官,死后抄家,家无余赀。《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讲过一句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袁崇焕像岳飞一样,做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惜死。可以说,袁崇焕是中国古代文官的楷模,也是中国古代武官的楷模,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六,悲惨的家庭,身后无子。袁崇焕受刑之后,胞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而他身后无子。大家知道,岳飞有儿子:雷、霖、震、霆,有孙子岳珂,岳珂写了《吁天辩诬集》、又辑《金陀粹编》,辑岳飞资料,给岳飞鸣冤。岳飞身后留下了《岳武穆遗文》。于谦死后,他的儿子于冕把他的遗稿收集起来出版,就是《节庵存稿》。袁崇焕没有这样幸运,所以在他死后,很多珍贵的材料都散失了。我们研究袁崇焕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的困难。有人问:袁崇焕是否有儿子?据抄家时记录、当时文献记载和后来乾隆帝派员调查,袁崇焕没有儿子。史料确曾见一处说他有子,后来传说黑龙江将军寿山是他的后代。袁崇焕的儿子,是没有、是死了、还是蒙难时被人保护隐藏起来?现在还是一个历史之谜。总之,没有后人为袁崇焕搜集整理佚文资料,使我们今天研究袁崇焕遇到因文稿散失而缺乏资料的困难。

第七,痛心的身后,尸无葬处。明朝人史玄写了本书叫《旧京遗事》。他说犯人在西市行刑的时候,刑部等职能部门要派官员去监斩,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正堂要亲临现场。大兴县领犯人的尸身,宛平县领尸首,然后往一起对,看是不是有替身。袁崇焕这么大的“钦犯”,必然有很多官员监斩,那么他的尸体到哪儿去了?张岱说是“传首九边”。“传首九边”的是熊廷弼,说袁崇焕“传首九边”则只见《石匮书后集》这一条记载,孤证无征,难成定论。那么袁崇焕的尸首到底哪儿去了?民国初年有人说袁崇焕的头颅被仆人窃走,私埋在自家的院子里。但是,在明清的官书、文集、笔记、方志、谱牒、档案里,见不到这方面的记载。文革时期袁崇焕在东花市斜街佘家馆的坟墓被挖开,里面未见其尸骨和遗物。因此,袁崇焕身后遗骨埋在哪里,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第八,尴尬的平反,敌朝昭雪。大家知道,岳飞死后,事过20年,由宋高宗的儿子孝宗为其平反;于谦死了8年之后,由明英宗的儿子宪宗为其平反。他们都在当朝平反。袁崇焕呢?是他死152年以后,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给予平反。这件事情《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记载:

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乾隆皇帝看《明史·袁崇焕传》和《清太宗实录》后,知道袁崇焕忠于明朝而被冤杀。他要广东巡抚尚安查访袁崇焕的后代。后来尚安回复了,袁崇焕没有后代,只好从他本家后裔里找一个孩子来接续袁崇焕的香火。从此,袁崇焕蒙冤的真相才正式大白于天下。过了一个时期之后,人们才敢于公开纪念和祭奠袁崇焕。

在皇朝历史上,仁者,常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常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常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常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不为当世所容,却为后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