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历史上的“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施行,为什么有明史专家认为,张居正改革加速了明朝灭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改革,今天我就来说说,历史上的“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施行,为何有明史专家认为,张居正改革加速了明朝灭亡?

在明代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或者是为体现一种王政的理想,如建文改制;或者是为改变被前一个皇帝弄糟了的局面,如弘治中兴、嘉靖初政。真正以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为目标的改革,是万历初年张居正的改革。

明代嘉靖以后虽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但政治领域问题颇多,国家的管理弊端百出。最突出的表现是官场混乱,官僚们事事因循敷衍,吏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国力匮乏,赋役问题亟须解决。这些均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事关王朝的兴亡,因此改革的呼声时有出现。

隆庆六年(1572)六月,年仅十岁的明神宗继位,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成为托孤大臣。不久,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在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下,驱逐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由于神宗年幼,当时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改革就是在他主政时进行的。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他久在官场,对其中的弊端十分清楚,认为官员因循苟且是最大的问题,而吏治是国家的元气所在,吏治不兴,则元气消损,国家无法兴盛,因此他的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

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实行“考成法”。内容是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对官员随事逐月考核应做之事,月查之外,还要年考。为保证考核不走过场,考成法中对在京官员,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地方官员,由巡抚、巡按考核,吏部再对抚按考核。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于是吏治一时颇为清肃,政令“虽万里外,朝奉而夕行”。这为其他改革铺平了道路。

在张居正的改革中,以清查田亩声势最为浩大。万历八年(1580),他下令丈量天下田亩,限三年竣事。通过丈量,共得田数八百多万顷,新增一百多万顷,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的额田,对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明显的效果,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也足够支用十年的。但是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不得不服从,背地里却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由于张居正的权力太集中了,明神宗长大之后,却反而闲得没事干。这时候,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

后来,由张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诱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出宫去,太后还让张居正代神宗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发生之后,使明神宗对张居正从惧怕发展到仇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逝,明神宗亲自执政。那些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执政时专横跋扈。

第二年,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昏暗下去。

张居正对朝廷有两大失望,一失望朝臣相斗,二失望大臣们不作为。

他游山玩水时,在自己的作品《荆州府题名记》中感慨: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三年休假期满,张居正这一次归来,已经明确了自己要站在朝廷最中央的位置。

张居正学习老师“内抱不群、外欲浑迹”,待时而动的手段,和高拱结盟,逐步由小秘书成为了内阁次辅的地位,但他觉得还不够。

万历登基时,张居正的机会来了,他利用高拱的政敌宦官冯保,将高拱所说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制造出高拱想要篡权的感觉。

陈皇后和李太后非常愤怒,她们下令: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开始了自己执政生涯。

针对大臣不作为,张居正推出了“考成法”,来促使大臣实施“一条鞭法”。

考成法的核心是“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职,不行的贬职”,这条政策造就了张居正铁血无情的形象。

而“一条鞭法”的核心是丈量土地和精简赋税,这新丈量的土地当然是皇室和地主为主,这一下子张居正是彻底得罪了掌权阶级。

在张居正晚年,他以权谋私的行为映衬下,万历皇帝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并在他死后推翻新法,只保留了赋税方面的规定。

但这个赋税,也成了明朝官吏贪污的名目,因为使用银两做赋税时,银子的成色和规格无法保证,官府入库前就需要重新熔炼,一来二去的损耗当然是百姓交。

这个损耗还特别贵,有些官员为了贪污,就借着这个名目,多要三成到五成的“熔炼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耗”。

明朝时官员收入又低,所以,大家要想明目张胆捞钱,就只有通过张居正的税法。

从这种角度来看,张居正的政策原本是好心,最后也间接推动了明朝灭亡。

但,这能怨张居正吗?不是该怨贪污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