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要提到东汉时期的一些个比较有名气的神医,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张仲景,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相对比较陌生的,远远没有神医华佗的名气更大。其实张仲景的医学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直到现在中医方面的很多理论基础还是基于他的《风寒伤病论》的。

但是张仲景的大名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比较鲜少有人知晓,这样一个神医,医术完全不比任何人差,那么一开始却不被世人所熟知,直到他死后才被追封为神医,这又为什么呢?

首先,张仲景的为人非常的低调。他的一生也都在默默的钻研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他是靠理论来体现医学成就的。他擅长的领域也不是外科,而是临床研究。就比如说众人皆知的神医华佗,与他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华佗主要是在外科领域是顶尖水平,那些外科手术在当时的古代社会来说,是非常超前的行为,所以他才会非常有名气,而张仲景大多数时间只是在默默的通过临床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中医理论。

其次,张仲景是个彻彻底底的宅男医生。他一直守着自己的中医堂,在周围百姓中间为他们望闻问切,很少出去游历四方。

也没有接触过在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些诸侯帝王,比如华佗就和当时的曹操关羽等等的名人将领都有着人际来往,而张仲景主要还是在他附近的百姓中间比较熟知,并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所以直到他死后,著作才被承认和发掘,世人才开始承认其在医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称他为神医张仲景。这些都是后话了。

一直以来,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被认为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其实应推前到商朝元圣伊尹《汤液经》才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真正标志。1900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破洞而出南朝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是《汤液经》的节略本),保留了《汤液经法》中60首方剂,有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记载商朝圣相伊尹撰《汤液经》,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

现在中医学流行的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扁鹊《难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关键在于疗效,《伤寒杂病论》主要来源于《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神农本草》并《汤液经法》,汉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为十数卷(《伤寒杂病论》),用之多验”。《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就是经方的妙处,疗效是非常明确的。

陶弘景《辅行诀》所载《汤液经》六组方剂,五味补泻体用图,约二十五味药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依其气味之生克制化关系而运用之,疗五脏之虚实,若影随形,立竿见影,证明西汉时期我国许多方剂已经趋于成熟。《国语·楚语》引武丁之言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商周间已以本草治病。

陶弘景《辅行诀》:“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中医辨证之五行病证,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证下药。《汤液经法》书的后半部分有阴旦汤、阳旦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鸟汤、玄武汤,代表“六神方”治疗外感“天行热病”。陶弘景总结诸方:“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小青龙汤“发热汗出,身有恶寒”麻黄三两、杏仁半升、桂枝三两、甘草一两半(炙),是可以平喘治疗身痛的方。麻黄汤可以治疗风热天行,即传染病,天行是传染,大家互相传染的疾病。小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外证得之可以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可以化气调阴阳,外感可用桂枝汤,中焦虚弱也可用。《汤液经法》书前半部分按照脏腑虚实归类方剂治杂病。张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而以某药名之,其间增减,似乱旧经,《伤寒论》对诸方药量药味之增减,主要出自张仲景本人。

中国粤川亭梓村李植波发现《伤寒论》去掉《汤液经》的干姜、生姜方头不少,失去原创效力甚多,难怪南宋窦材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痛心疾首,精究《黄帝内经》,得黄帝心法,又得皇天默授,著成《扁鹊心书》以保生民仁寿之域,以救万世之夭枉。

现摘录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商朝伊尹《汤液经》去干姜、生姜方头如下:

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

1、辨肝脏病证治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由此,《伤寒论》把《汤液经》去干姜、生姜方头不少,失去原创效力甚多。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

古人立方方证分明,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是辨证施治的思想。经法法系,一层是河图数术五行颠倒理论,这是理论层面。二层是方证药证分析层面,这是经法法系的特色和核心内容,是贯穿一切经方中的基本法则。

药证:腹中胀满,是因寒而胀,肠热胃寒,四逆汤主之。胃寒则呕,脾寒则痢,这是必然规律。胀而不痛,就是附子证。胀痛,就是枳实证。不能食是胃中冷,不能消谷,干姜证。欲痢不得,这是大黄证,大便难,或不爽。凡热痢而见不爽,加大黄3克,临床上不要用一两,用3克就很好了。大黄在小于3克时,不只是通利肠道,还有利小便的功效,久煎入血分并主逐血分之瘀。见戴阳证,面赤如妆时,加葱白,变成白通汤结构。下痢不止,这是黄芩芍药证。芍药可以主热痢,但不得用于寒痢。腹痛倍加芍药。脐腹冷痛,加木香。心胸中大寒痛,加川椒。证情重的,加肉桂以助附子,加良姜以助干姜(胃中寒重时),见呕重者,加半夏(生姜)。心悸,烦燥,加茯苓人参。

晋代已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经》。《汤液经》作为经方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在张仲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仍然十分流行,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后来竟然在“人间蒸发”了,是有历史因缘的。所谓“论广”实际是张仲景把《汤液经》每一方证进行药名标准化,惧怕可疑避开道家!

东汉末年,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军起义”。“中黄太乙”是太平道的教旨,“中黄”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黄土”,“太乙”为“太一”或“泰一”是天帝“道”的化身。汉灵帝通过诏安,来维持政权。到了汉献帝时期,形成了袁术袁绍、曹操、刘备公孙瓒孙策等割据混战局面造成国家分裂,东汉王朝被推翻,此时华佗蒙害、张仲景出书的时代背景。

华佗“出书一卷”交给狱卒“可以活人”,但卷首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看就知是道教经典,狱卒畏法,不敢承受。

学医于张伯祖“余宗族素多”的张仲景,是张氏家族的人,是一个大家族,无论太平道、天师道还是“黑山贼”,首领都姓张,正在经受时代风潮的冲击,他亦畏惧不敢明标著作之来源,甚至打碎另取药名予蔽之,只能在序言中有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张仲景在《汉书》是没有传记的,只在《名医录》有一个简单的传。张仲景早年中孝廉,举孝廉是东汉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张仲景是一位标准的公务员,行医反而是他的副业。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处理公务闲暇时定每月初一及十五,就是在太守府堂上坐诊为百姓看病,救了许多黎民苍生性命。

张仲景,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顾有称之为张长沙。他广泛博览和收集医方。他写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中医学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是中医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所在。在中医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书中创造了很多方剂剂型,其中记载了大量有效的疾病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的原则。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同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专著之一,是后现代医学者研究学习中医所必备的经典著作,受到广大医学者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张仲景为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这部著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要医学思想,可以说,它的出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作用。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何区别和选择呢?就是要辨证。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多方面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和医生的分析(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先师著名的“辨证论治”观点。这种理论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彻底地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也就确立了中医的又一重要支柱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药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通过发表《伤寒杂病论》,也奠定了他在中医上的历史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医学著作的科学价值逐渐的显露出来了,它成为了后世医学者和从医者所必读的重要医典。也因为对医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张仲景被后世称之为“医圣”。清代医学家张志聪提出:“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足可见该著作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