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为后世留下了什么?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外交行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骞出使西域,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为后世留下了什么?
张骞字子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原本只是汉武帝在位时在宫中的一个郎官。起初国力一般的汉朝是打不过匈奴那群性格刚烈身材壮硕的大猛男的,只能每年都忍辱负重的给他们进贡和亲。直到汉武帝即位,有了文景之治那样的派头,汉武帝就觉得我泱泱大汉朝一定要雄起一次进行打击报复恶势力才行。
于是汉武帝就打听到西域有个国家叫大月氏,和匈奴们是有着世仇的,本着敌人的敌人是同盟的想法,打算来个以夷制夷,于是便想和大月氏联手一起把匈奴一锅端了。那么问题来了,得派谁去做这个出使西域的外交官呢?毕竟这可不是什么舒服稳当的话,路途遥远凶险不说,事情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谈妥的。
这时候勇士张骞就站出来了,他认为出使西域不仅能成功上位,如果事情办妥了那就是名垂千古的了,何况总得要有人来加快大汉一统中原的步伐,他乐而为之。汉武帝得知后十分高兴,心中敬他张骞是条汉子,更是亲自为张骞挑选出使的随行和翻译导游等等,给了他特别隆重的待遇。
然而张骞出行前还是想得太美好,等出门一段时间后他可能就要在心里骂娘了。张骞和出使队伍在长安到大月氏的路可谓艰辛重重,路没个头也就算了,环境不是戈壁就是黄土沙尘的,加上气候温差和提防路上那些不知名的毒虫动物,张骞和他的小伙伴们本来就已经身心俱疲了。这不还没到大月氏呢,半路就给匈奴们发现还给逮住了。
匈奴们想从张骞一行人中探听得知更多关于汉朝的信息,于是并没有把他们杀了,而是让他们当了俘虏。匈奴头头特别留意张骞这个人物,知道他是团体里行头最大的,也是打探消息最好的突破口,所以想着囚禁他们一段时间,好击溃他们的精神趁机得知自己想要的信息。不过张骞怎么可能让匈奴们得逞呢,这样一来三年也就过去了,汉武帝那边的也跟着毫无音讯的等了三年。
匈奴们看张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松口风,还是依旧的倔强,这般的软硬不吃。于是他们便想着利用怀柔政策来让张骞放松警惕,入乡随俗,找了个匈奴女子和他结婚。张骞一开始也是十分抗拒的,但他的这个匈奴妻子并没有怀着目的性的去接触他,反而是十分体贴善良的照顾张骞,大概是出于看张骞孤身一人不在故乡的同情,久而久之张骞也对他的妻子改观,甚至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励下有动力的隐忍过下去。
后来张骞有机会逃跑过一次,还是他的匈奴妻子协助的,尽管还是给抓了回来又和妻子生儿育女了,张骞依旧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志向。终于过十年后,张骞得以机会出逃,这个时候的张骞已经对匈奴的语言文化都掌握得十分精通了,他完成了汉武帝十年前给他的使命,甚至在回朝的路上不忘把他的匈奴妻儿们一块接上,可见张骞也不是个不重情义的人。
等到张骞回到朝廷和等到命都少了十一年的汉武帝禀报大量各方面的消息以后,到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匈奴已经都给击退了。这一行对张骞来说可比第一次去的时候有经验多了,加上有语言方面和人文相处的经验,张骞和西域诸国更是十分简单的就结盟,还相互交换了文明和特产礼物等等。张骞出西域这一举,可谓是先苦后甜的见证啊!
这一路上西行是如此困难,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两次派遣张骞西出呢?
其实,汉武帝这一举措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
一是汉王朝北部的匈奴威胁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汉初,曾被匈奴30万骑围困于平阳。文帝时,匈奴南下,至距长安仅200里的甘泉宫。景帝时虽无大冲突,但小骚扰不断。因此,如何解除这种威胁,是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是汉王朝的经济实力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已有很大的增强。
当时的情景正如《史记·平准书》所说样:“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国家的富足,使得汉武帝起了雄心壮志。
三是随着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反转过来又使汉武帝有了进一步的扩张欲望。
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只是想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了。汉武帝除赞同与乌孙“和亲”劝其东返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外,主要目的是对外扩大汉王朝的声威,以及建立贡纳、通商关系。为此,汉武帝又特派许多持节副使同行,以便张骞随时差遣。
这就是汉武帝为什么要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根本目的。
那么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给后世留下什么?留下的是:商业贸易路线。
别小看这条路线,在那时候海上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陆上贸易占据着主要部分。从中国古代繁荣昌盛的大统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必是经营的路线,直到指南针的出现,海上贸易才得以大规模实行。
要问近五百年来贸易有什么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海上贸易代替了陆上贸易。只因海上贸易有着巨大的优势,运量大就是它最大的优势,而且能环球贸易,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慢。如果货物从中国东部港口出发,抵达西欧,需要的时间大约一个月这久。按照如今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陆上贸易未来将会改变海运独大的局面,只因它的速度快,如今的中欧班列半个月就一趟,未来还会更快。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快才是决定贸易市场的重要筹码。比如欧洲某国缺乏一批玩具,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果走海运,那一个月才抵达,走陆上高铁,半个月就抵达。快速抵达的商品,占据了市场,卖了半个月,海上的才到,不知道还有多少市场给你?这就是中国重点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在欧亚大陆上,要市场有市场,要技术有技术,要材料有材料,以后的岛国很可能会出现“脱轨”的局面。
话又说回来,张骞留下的丝绸之路影响很大。当初是出于军事目的,却发展成经济路线,它把汉朝和中亚各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东方帝国强大,中亚各国也繁荣起来,东方帝国分裂,中亚各国经济也陷入低迷,在古代,中华民族从不缺席重要的时刻,近代就不说了,原因是多种的。
而中华民族是如何探索西域的?自从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神秘的面纱逐渐被中华民族揭开。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之后降服汉朝,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已经瓦解,汉宣帝就趁机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至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内,和西域各国接触多了,也了解的多。
汉朝之后的唐朝,对西域也控制着,当时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整个西域,成了中国历史中的一部分,肯定会有不少关于西域的描述,其中就有汉朝的《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西域图志》隋、《大唐西域记》唐、《征准噶尔记》清、《兴复哈密》明、《高昌行记》宋、《西游录》元等等,每个朝代都有对西域的描述,到了近代更多。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游历、探索西域留下来的宝贵资料,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书,从不缺少西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