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人的科技落后,在没有清洁用品的古代,他们是如何进行洗漱?

在古代封建社会,科技力量远低于现代,那么在那个没有清洁用品的古代,他们是如何进行洗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原始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想要洗除身上的脏污,没有什么是二两泥土不能解决的。由于泥土显碱性,所以能和酯发生皂化反应,尤其是油脂。那时人们的洗漱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后来人们发现了原始的碱,相较于泥土,不但去污效果更好,而且更卫生,所以泥土便慢慢被淘汰了。

再后来有了火,人们发现草木烧剩的灰也能去污除渍,而且草木灰湿时易随水而走,干时易随风而去,所以用草木灰洗衣服一直沿用到先秦时期。

草木灰

《礼记·内则》记载:“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可见那时草木灰的作用十分重要。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人们不仅洗澡、洗衣服,还开始注重对牙齿的清洁。《礼记·内则》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表明人们开始有了漱口的习惯。

《诗经·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的描述。而这一时期的重要洗漱用品莫过于淘米水。据《周礼》记载:“五日则镡汤清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清洗”。

当时的人们喜欢用淘米水洗漱,淘米水不仅能充当沐浴露、洗发水和洗面奶,还有一定的药浴功能,对腰痛和冻疮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长期使用淘米水洗澡,还能使皮肤变得更加光滑。

而淘米水之所以有如此神效,主要是因为溶解了一些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养分,可以分解油污,淡化色素等。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皂角列入药用,而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去污、清洁功能也是非常强的,各种皂荚中,以“猪牙皂荚”品质最低劣,去污能力弱,也毫不滋润;“肥皂荚”则去污能力强,气味也浓郁。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皂角的制作成肥皂团”的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简单解释,就是将除了种子的皂荚捣烂,做成球状,如橘子般大小,供洗面、洗身之用。

皂角之类的用来清洗油污的物品,可不仅仅是用于洗涤衣物,不论是洗头抑或是洗澡,都是可以用的,这也让古人可以有机会清洗油污。

对于广大百姓而言,这些东西都是极为奢侈的,一生或许也用不了多少次,但是对于王公贵族而言,却是常用之物。

如此物件,在古代,更像是现在的名贵化妆品,做一个类别,古代的时候,王公贵族可以用奢侈的洗涤用品清洗自身,还可以用胭脂等东西装饰自己,而大部分平头百姓就只能邋里邋遢的度过每一天。

放到现在,富贵人家的子女往往可以用名贵的化妆品,可以做极为吸睛的发型,而贫穷人家的子女却只能过着最为稀松平常的生活。

两宋时期

宋朝时洗漱用品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肥皂的雏形,在当时叫作“肥皂团”,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

宋人杨士瀛在他的《仁斋直指》中就对肥皂团的秘方有详细的记录,其中涉及香料、中药等近20种。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 他处所无者》中还专门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售卖肥皂团的商贩。

除了洗漱,宋朝人还非常注重口腔卫生,《医说》记载:“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酒精的消毒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且宋朝还发明了最早的牙膏,其配方主要是柳条和姜汁。柳条对龋齿和牙龈出血都有很好的疗效,而姜汁具有解毒杀菌的效用。《太平圣惠方》就有“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的记载。在此基础上,北宋末年洪刍的《香谱》中,收录了十几种牙膏配方,里面多含沉香、藿香、檀香等中草药。

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具的店铺,《梦梁录·卷十三》记载:“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周守忠编写的《类纂诸家》中写道:“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

对于古人平时洗衣服,一般人们会用木棒击打衣物,将污渍清洗出来。遇到很难洗净的污渍,那时候虽然没有洗衣粉,但是人们将草木灰,也就是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将其当作洗涤剂清洗。草木灰呈弱碱性,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的作用,而且无刺激、无任何副作用,直到现在仍在农村被广泛使用。

而在牙齿清洁方面,明朝牙刷更接近于现代牙刷,甚至还加入了特色化手柄的设计。

到了清朝末年,牙刷出现了各种品牌,当时很火的广东梁记牙刷有“梁记牙刷,一毛不拔”的广告语。但牙刷多使用于达官贵胄,民间多用搽牙灰,即稻谷的糠壳烧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直到解放后还有卖的。

以此来看,古代人们对于洗漱还是有很多小妙招的,就算是普通的人们,也会从生活中取材制作清洁用品,卫生条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就算不是王公贵族也是可以每天干干净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