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南北朝时期前期南朝实力强大 后期为什么却被北朝赶超了?南朝实力强于北朝 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然而,南朝实力强于北朝,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十六国之后,从公元420年开始,再到之后的169年,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也是一段分裂、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前有东晋、五胡十六国,后有隋朝,南北势力相互更迭,长期对峙。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其中,各国的皇族以汉族、次级世族为主,因为,当时统治者的正确管理,使得当时的南朝国富力强,盛世频现。但是,由于世族本身只是想保全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于皇帝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皇帝为了平衡政治力量,也经常扶持一些寒门子弟担任军事要职,这使得皇室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皇室宗亲之间的血腥事件屡见不鲜。伴随着北朝的不断发展,以及南朝自身出现的管理问题,使得南朝势力减退,而北朝逐渐兴盛起来。

北朝包括北、东、西三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的皇室多为鲜卑族,深受五胡文化的影响,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汉化运动一度非常兴盛。由于,北魏后期朝政混乱,治理不当,逐渐走向了衰败,在六镇民变之后彻底一蹶不振,最后,分裂成东西两魏,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而代之。

建立初期,北齐以鲜卑文化为主,军事势力强盛,北周的国力及政治地位则与北齐相差甚远。随着后续的发展,北周形成了关陇胡汉集团,并以此最终灭掉了政治混乱的北齐。在周武帝去世之后,汉族人杨坚篡夺了皇位,灭北周,建隋朝,并通过南征灭掉了南朝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在南朝的疆土地域上,当时的南朝宋主要占领的是早先东晋的疆土,有22州左右。南朝齐基本上与南朝宋一样,也在22州上下。南朝梁,由于北伐的成功,夺得了淮北之地,疆土上较其他朝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539年的时候有107个州。侯景之乱发生之后,北齐主要统治了江北淮南地区,西魏则占领了汉中和巴蜀之地。

南朝陈国土不是很多,经过多年征战和发展,到569年才陆续收复了淮南和部分淮北地区。到了陈的末期,北周入侵,国土更是发生了锐减,仅存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交广地区。

北朝的政治统治地区与西晋和十六国相同,并采用了与南朝相同的州郡县三级制度,此制度沿用到隋朝正式建立之后,才改为了州县两级制度。北魏设置的都督,主要负责管理地方的军事及政治力量。到北齐,采用了行台制,后北周改为了总管制,均是管理州郡地区军事和日常行政的管理部门。

北朝疆土方面,北魏因为迅速崛起,在439年实现了华北的统一,结束了十六国的动荡时期。因为,其骁勇善战,屡次征战,使得其疆土不断扩大,山东、河南以及淮北之地,都是北魏的统治领域。北魏在扩充领域的同时,还采用了州郡制度,并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直到487年才开始了系统的治理和整顿。

在魏被分为东西两魏之后,东魏有80个州,西魏有33个州。北齐崛起之后,对行政区域进行了整顿和重新划分,废除了众多州、郡、县。而北齐被北周灭掉之后,北周又先后取得了南朝陈的江淮地区,使得北周的领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到588年,隋高祖讨伐南朝陈,后实现了南北统一。

为什么南北朝初期南朝强于北朝,后来强弱最终逆转了呢?其实,不如说南朝初期的强大,并不是南朝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更多是刘裕本人出类拔萃的军事能力的结果。实际上,南朝从来就没有强于过北朝。

先看经济方面。

如果受今天的视野影响,把地图上的疆域加进去,会觉得南朝的经济实力强大。毕竟江浙吴语区富庶天下,只有更南方的珠三角可以媲美。然而在生产力局限的南北朝,人口才是最本质的生产力决定因素。江南水乡虽然富饶,然而开发三吴仅仅是从孙权开始。吴大帝还多次受困于人口不足,无力开发,需要去台湾、去辽东、去征讨山越,不停的掠夺人口,可见以当时南方的人口数量,是完全无法将土地开发利用的。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琅琊王司马睿与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们带着大量的北方士族南渡,在与吴郡士族妥协后,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一次南迁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按照晋书地理志的记载大概人口数量在90万左右,几乎相当于蜀汉灭亡时人口。李特李雄父子入蜀,裹挟了大量流民进入成都平原。后来桓温灭蜀,益州的人口也基本被东晋消化。因此,南方的人口正常应该在350万-500万之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江淮一代和上游的蜀地,岭南虽然有部分少量民众从海路进入福建广东,但本质依然是未经探索之地。

北方王猛攻灭前燕,前秦苻坚竟然得到了接近千万人口,这还仅仅是前燕一国。而且必须注意到南方此时还不是鱼米之乡,两湖、两广的开发,要到唐朝以后了。北方则是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虽然历经常年战乱,但仍有大量的地方坞堡士族力量集中在河北,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庇护。即使是淝水之战后,前秦崩盘瓦解,慕容氏东归,羌人返回关中,北方再次陷入割据状态,交错攻杀,总体的人口数量也依然是远远超过南方的。

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看,南方远不及北方。

再看军事方面

南方的主要战斗力是门阀的私军和流民武装。他们是否服从执政家族的指挥,会不会忽然转头进攻建康——比如王敦苏浚桓温父子——放在一边,只看其与北方军事上的对比。五胡虽然内迁多日,贵族汉化,但植根于民族的弓马娴熟并没有抛弃,战斗力远不是只拿锄头的农民临时训练就可以抵抗的。南朝的军事最高峰就是刘裕亲自指挥的北府军,确实做到了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刘裕死后,北府军就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了。北方几次大规模混战,汉族中的河北士族结成坞堡自守,在保护了经济的同时,也具有了很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多年以后高欢就能依靠河北门阀争夺天下,渤海高氏可以堂而皇之的自称“与高王共定天下”。

南方无养马之地,无战马不足以在华北平原上与胡族争雄。即使有,骑术射术与从小弯弓射雕的游牧民族也不在一个频道上。更遑论步兵与以骑兵为主的胡族在平原上正面对抗。决定战争的另一个因素,信息差,也被骑术斥候上的差距而无限放大。

还有一个方面是军队的组织领导形式。南方的流民帅,门阀的阀主领袖,往往是把个人利益放在最高点的。军队是是他们的私人武装,政府无法有效的控制这批人。门阀阀主又往往看不起流民帅和寒门,内部矛盾丛生。北方的皇帝往往就是部落的首脑,或者与其他首脑组成联盟的盟主,北朝军队是主力基本都是胡人。首领与部将,部将与士兵之间情同父子。虽然部落间的组织形式在生产上不行,但在对外战争中有天然的优势。

另一个次要的因素是文化认同方面

第一代南迁的士人,还能有“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想法,但局限于力所不及。而到了二代三代,基本上就没有这种对中原的认同感了。中原非吾国,江南即故乡。桓温北伐,威震天下,为的不是收复故都长安,而是为了日后登基篡逆,攫取政治资本。桓温如是,刘裕亦如是。

南方不认同北方,而留在北方的士族门阀对南方也没有归属感了。南渡的士族基本都是兖州、豫州士族,他们大多是与东海王司马越关系匪浅的河南士族。而根基庞大的河北世家大族、关陇豪族则由于路途遥远等种种原因选择了留在北方,或者在南北之间游离徘徊。

比如西晋与琅琊王氏比肩“八王方八裴”的河东裴氏,有“天下第一冠族”之称的清河崔氏,武力强宗渤海高氏等,这批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北方人望所在的汉人领袖,对江左并没有多少的认同感——尤其是元宏汉化之后,崔、卢、王、郑、李被拔高到了与拓拔十姓、鲜卑八姓并列的高度,世代冠冕不断。而自刘裕开始,南朝政权落到寒门手里,那就很难指望北方士人能有多少向心力了。

刘裕北伐时候,江南经历了孙恩卢循起义,桓玄称帝,已经人口大为损失。但北方慕容氏的南燕内部混乱,后秦陷入帝位争夺,更北的拓拔鲜卑也卷土重来,杀人魔王赫连勃勃在雍凉肆虐,不可不谓天时。战果固然显赫,但却没能巩固消化。虽然成功的灭南燕后秦,获取大量土地人口,但刘裕本人疑虑后方不稳,匆匆返回江南,极大的伤害了在长安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他留下的部将也都以关中为异域,无心守战。结果就是并没有真正把北方的军民人心凝聚起来,北方新占领土地又很快都丢掉了。也就是说,南方不热衷于收复北方,北方也对南方的北伐不甚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