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 为什么后世却不贬低 反而受到同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末代皇帝,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自缢于煤山,崇祯皇帝之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覆灭。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帝为何后世却不贬低?
似乎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都被人所歧视。原因并不在于他们只是成为了所谓的王朝灭亡的替罪羊,而是大部分的末代君主都昏庸无道,丧失民心。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政敌,支持者感到失望,政敌而借机夺得政权统治。
基本上没有人会同情一个末代皇帝,因为农民起义的干柴烈火就是在这位当政的基础之上点燃的。从而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政权的更迭,但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十足的赚了一把同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也是大明帝国最苦难的17年,在后世的评价当中,对崇祯皇帝的态度是怀念和同情的,很少抱有自责,虽然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但不论是后世官方还是民间对于明朝的灭亡和溃烂原因的总结,其实都对崇祯本人网开一面,大部分人都认为明朝的灭亡非一人之过,整个政权无可救药。
其实明朝的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应当算得上是一个王朝的中后期。开始的阶段,其实明朝的衰落在此时就已经开始。嘉靖一朝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党争和内耗,政权内部各个派系争权夺利,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员越来越多,正直的官员屡屡遭受迫害的同时正直的官员也对政权的不满,采取一种极端的刚强的反击措施,造成了内部倾轧特别激烈。
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对外问题出现了很大漏洞,甚至蒙古俺答汗直接冲到了帝国首都扬长而去,而未受到任何反抗。在当时能够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才就已经逐步退出了朝堂,即便并非奸臣即便是心存正直的人大多也卷入了朝堂之争和内阁一系列内部斗争当中。恶性循环,初步形成。政治斗争无分好坏。
之后便是万历皇帝,明朝的崩溃负有一定责任。前期确实有张居正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万历皇帝掌握真正大权之后发现文官们的权力急剧膨胀,对自己所管理的事物相互掣肘,甚至自己的私生活也遭到干预,同时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再次爆发。尤其是自己的家务事和太子的用力问题。这也使得年轻的万历皇帝早早的就与文官集团决裂,拒绝上朝。整个帝国的政府对帝国的控制力就因为这种不上朝而明显减弱。
但是换句话说,即便万历皇帝上朝又能如何呢?无非也就是朝堂之上的几个文官势力,相互唾骂,相互拆台而已,不要极其幼稚的认为,万历皇帝上朝就可以解决这些事,在明朝政府内部这种问题已经存在几十年。真以为明朝的皇帝说一不二想杀谁便杀谁吗?
而且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就大肆分封诸王,其后也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各地皇家园林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很多山野流民。这些人原本可以是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土地进入山野渔猎。不仅破坏了地区的稳定,也降低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使得国家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候抵抗力很弱。
第二点就是北方军事压力一直存在,在前期是蒙古在后期是后金,而且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虽然成立,但是帝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抑制不如内地省份。再加上失败和错误的民族政策,使得东北地区很容易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到了天启皇帝时期,又出现了大奸臣魏忠贤。很多人认为魏忠贤也要为明朝的衰落和毁灭有极大的责任,包括皇帝,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二人,文官集团内部就没有相互打压了吗?魏忠贤为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全切朝野的人物。
真的是因为他手下有那个数千个流氓吗?这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在于文官集团相互碾压斗争,失败者无法逃过胜利者的报复和乘胜追击。而失败者又不甘心,就此丧失自己的一切特权。所以各地的党派就其其归入到魏忠贤帐下,共同对付,曾经党争的胜利者东林党。
说白了,明朝之中期以后党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各个时期的皇帝为了弥补党争对自己权利的架空,纷纷利用自己的奴才宦官进行制衡,所以才有魏忠贤这类人的存在。虽然这些人无法解决党政问题,但至少是皇权有利的限制文官集团的一种方式,你很难说它的对与错。
那么对于崇祯本人而言,他确实想要力挽狂澜。他曾经认为杀掉魏忠贤就可以结束党争,但是东林党也只是一个文官集团。在魏忠贤之后,内部又相互斗争起来,同时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也开始与崇祯作对,所推出的一些国政改革方案都是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做出的。
很容易造成地方的反对,虽然地方的各个党派在中央政权的斗争当中落败,但是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的地方基础。国家的改革方针如何能执行,到地方即便执行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被地方贵族和实力派所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民心的损失。
再加上崇祯时期全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再加上之前明朝政府一直无法解决的各地流民问题,最终失控爆发了农民起义。而这一切最主要的还是财政的枯竭之时,政府在民众当中,失去信用,政策动荡频繁,各地的军饷也严加催收,这使得剩余的没有参加反对明朝政权的百姓难以生存。
加重了整个帝国的灾难,而这种加重是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税收只会越来越重,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所以对崇祯抱有同情,正是因为他不昏庸。他做了一个想要力挽狂澜的皇帝该做的事儿。
就他个人而言,他首先清除阉党打压文官权利。虽然前半部分成功,后半部分值得商榷,但至少要保证了皇权集中,也使得几近瘫痪的各级政府重新运转起来,虽然效率一直提高不了,但至少没有瘫痪。
第二点崇祯皇帝也确实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在内外军事行动当中也保证了明朝政府非束手就擒。但是由于现实问题,崇祯没有也无法给这些有才之人,以大展拳脚的坚定支持和机会。毕竟农民起义与后金军的进攻相互配合,明朝真的两拳难敌四手,只能尽快结束战争了事。却无法根除痼有问题。
第三,崇祯在政务上殚精竭虑,在生活上节衣缩食,并且多次下达罪己诏,并没有任何奢华的事件,声色犬马,大兴土木甚至拿出皇家私库补贴军费,但即便如此,这些用皇家私库补贴的军费也受到官员的贪污。
所以明朝之败在于无可挽回,不在于崇祯个人的安于享乐无道。在帝国灭亡前的最后几个月崇祯还在召集大臣商讨应对之策,但是没有一个大臣能够想出哪怕是拖延的建议。同时对于崇祯的死而言,他没有逃跑而是保持着自己的气节。
同时崇祯的遗诏是否真实,暂且不论,但至少它想表达的内容确实也为他赚足了民心。因为这个皇帝在自杀之前依然想着民众,勿伤百姓一人,除了这些与明朝有关的原因之外。崇祯皇帝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同情,还有一点,那就是满清的宣传。
满清没有给崇祯帝身上泼太多的脏水。反而塑造了一个非常正常的帝王形象,表达明朝之王乃天亡之国,满清便是上天统治凡间的合法继承人,而如果满清将崇祯皇帝打成反面典型则很容易造成中原民众的反抗与不满。
所以为了减少政治上的敌对崇祯也不容许随意的抹黑。尤其崇祯皇帝的下葬都是清朝统治者所为,并允许民众为崇祯皇帝纪念。这一点比之前的周王朝和唐帝国都有根本区别这两个朝代都是继承了前者的政治优势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统和合法性,不断贬低前朝。
但是清朝完全没按这个套路。而是明帝国直接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为出发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全新的解放者的形象。崇祯皇帝便是之中的集合点。而且在整个明朝皇帝的排序当中,似乎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就只有崇祯皇帝勤政节俭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谁也不会对一个勤政的皇帝有太多的不满和无理由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