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比吴三桂还惨的汉奸,生前一封奏折害死百万汉人,最终下场凄惨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臭名昭著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比吴三桂还惨的汉奸,生前一封奏折害死百万汉人,最终下场凄惨。

孙之獬,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这年他三十二岁。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继位为崇祯皇帝。这年冬天,逐步掌握朝政大权的明思宗朱由检剪除了阉党魏忠贤一派势力。备受魏忠贤一派欺压的东林党一派,趁机奏请毁掉阉党一派编撰的混淆是非、用来打击东林党一派的《三朝要典》。

从当时情况看,毁掉为阉党张目而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顺应民心的,有利于团结举国官民为新生的崇祯皇朝效力。

可是,这么大快人心、令人雀跃的善举,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这个人就是孙之獬。

孙之獬认为《三朝要典》不能毁掉,因为它的出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得民心的,打压祸国殃民的东林党一派也是正义的行为,魏忠贤一派并没有什么罪过。所以,《三朝要典》不仅不能毁掉,还应该继续保留、发扬光大。

年轻的崇祯皇帝很生气,但是,他并没有与孙之獬一般见识,只是“切责”一番。原指望孙之獬从此改变立场,不再与朝廷唱对台戏了,谁知心有不甘的孙之獬又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

孙之獬见皇帝不支持他,深感失望,于是在一个早晨,独自一人,小心翼翼的抱着《三朝要典》来到太庙,跪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开了,哭得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如丧考妣”。

孙之獬这一哭,哭出了大名气。群臣上书力主杀掉阉党孙之獬,言辞激烈,可崇祯皇帝认为孙之獬只是人品不好,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龌龊事儿,杀了他有点不忍,就把他列入阉党逆案,废黜为民。

本来在魏忠贤时代,孙之獬也不算是什么阉党分子,这么一折腾,却被永远贴上了阉党的标签,想揭掉也不可能了。

被明朝政府冷落了十余年的孙之獬,想不到自己竟然还有机会翻身。

在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孙之獬为了迎合清军,就主动的带领家人一起剃头留了辫子,并换上了满装,夹道欢迎清军的到来。当时的多尔衮听闻此人后,也为了收揽人心所以就派人把孙之獬请了过来,并且让他当礼部侍郎。

清朝初期的时候,汉人和满人官员在上朝的时候是独自分为两列的,汉人官员一列,满人官员一列,孙之獬早已经把自己的发型弄的和满人一样,并且穿上了满人的官服,于是在上朝的时候孙之獬就想站在满人官员的队伍当中,当时的满族大臣都瞧不起汉人,更不用说这个投降的汉人,所以就孙之獬逐出了满人官员的队伍。

没办法,孙之獬又走到了汉人官员的队列,但是汉人官员对于孙之獬的逢迎求宠也十分的不齿,也不让他站在汉人官员,这让孙之獬十分出洋相,心中暗恨。

没多久孙之獬就写了一封奏折给多尔衮,奏折中有这么一句话“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孙之獬的意思就是既然陛下已经统治了全国,就应该废除汉人的衣冠束发的制度,也要遵从满人的衣冠束发的制度。这个建议也正好符合了多尔衮的心意,所以多尔衮便采纳了这一提议,下达了剃发令。

这个政策引起了汉人百姓的不满,汉人满腔怒火,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于是清政府就派遣军队大肆屠杀镇压来推动剃发令。根据一些民间野史的记载,因为剃发令而导致了将近百万人的汉人遭到了屠杀。可以说剃发令身下堆积着百万汉人的白骨。

然而自诩为满清做了丰功伟绩的孙之獬也没有好下场,很快没有了新贡献,孙之獬被罢免回乡。

也就是在返乡的第二年,山东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农民军打进淄川,活捉了这个人人喊打的汉奸,百姓纷纷对孙之獬恨之入骨,此时可有了解气的机会,将孙之獬五花大绑,用针在其全身上下扎了无数小孔,随后插上毛发,以此来惩罚孙之獬大力提倡的剃发令。

孙之獬知道自身难保,于是乎破口大骂,人们把他的嘴缝了起来,折磨致死,不止如此就连他的家人也无一幸免,这个出卖祖宗、出卖灵魂的大汉奸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

当孙之獬的死讯传到朝廷之后,顺治皇帝曾示意吏部安排抚恤之事,可是孙之獬早就被削除官籍,因此最后决定没有任何的旌表和抚恤,至此孙之獬丑恶的一生终于结束了,只不过他人虽死,骂名却千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