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朝最强军队八旗军为什么穿着不是铁甲 而是软软的棉甲?

八旗军,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不过满清八旗子弟在诸多人印象中多与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们父辈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骁勇。清军能骑善射,战斗力极为强悍,不仅颠覆了明朝政权,还平定多次叛乱。按理说,清军能立下如此战功,所配备的应是顶级装备,为何他们反而身披棉甲作战呢?

由于如今各种清朝有关的电视剧的上映,使得很多人在心里都纳闷,中国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是一身闪亮盔甲的形象,为何清军总是清一色的单薄褂子或者棉袄。

即便是军官也只是穿着厚一点的棉甲,一点也不符合我们心中古代军人那种枕戈寝甲,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的威武形象。

说清军不穿盔甲是不正确的,都是如今电视剧的不严谨造成的,早在明末八旗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士兵都是配甲的,只不过不是明军那样的铁甲而是棉甲,就是棉甲里面挂铁片,千万不要以为棉甲没有铁甲防护力高。

相反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由于火器的兴起,明军的远程火器成为了八旗兵主要防范的武器,棉甲的作用很像是如今的防弹衣,可以将子弹的动能消耗在破甲过程中。

棉甲的核心基础工艺就是轧制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把棉花一层层的压成厚实的片状物,要制作棉甲,需先制作棉片,将数斤棉絮放入模具,浸水之后反复模压,而后以线网缝制成薄片,以日晒不膨为合格标准;制甲时,以成型棉片数张裁剪叠加,分别缝制腿裙护腋等组件,构成一领全甲。

另外棉甲内也不是全是棉花,而是缝制的甲片,明后期八旗军与明军的棉甲大多是棉铁复合甲,这种甲分暗甲和明甲,暗甲外观与普通棉衣无异,其实它或以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片,或在内层棉片之间内夹锁子铁网以增加防护性能现在清朝影视剧中大多都展现的是暗甲。明甲则以棉胆为底,将钣金铁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是为明甲。清代棉甲,一领棉铁复合甲重量大约在35到40斤左右。比传统的皮铁硬甲要轻的多!

棉花在清朝时极易获取,为制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据史料记载,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间在中国传播种植的,但是范围较小。朱元璋执政后,采取强硬手段推广棉花种植,并且颁布圣旨,凡是种植棉花,就可免收赋税。如此一来,江南的棉花产量剧增。百姓逐渐窥见棉花之益处:它的御寒能力比之丝麻有增不减,而且物美价廉。所以到清朝时,棉花种植已是非常普遍。制作棉甲比起制作金属铠甲,原料更易获取,制作过程也更为简易,也就更让人青睐。

棉甲的御寒能力比金属铠甲更加强悍。众所周知,金属的导热性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属铠甲的士兵会更热,而在冬日,士兵则会更冷。棉花则不然,虽然在夏日穿会热,但是在冬日却能保温。清朝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边疆仍不安稳,叛乱时有发生。战乱频发之地乃是在北方,纬度高,冬季极为严寒。入关已久的清军已适应京城气候,身体的御寒能力自然不及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敌人。如此一来,只能依靠外力御寒,棉甲也就成为更好的选择。

棉甲的优势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影响战争局势的益处。棉甲制作价格低廉,能够节省军队开支。与此同时,棉甲轻便,尤其是对步兵而言,能够减少负重,在长途行军中,可以保存士兵体力,这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军队的装备也在进化,很多看似倒退的发明仔细想来其实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清军弃铁甲选棉甲貌似十分愚钝,实则却是极为务实的明智之举。

当然历史是前进的,如果故步自封,再好的装备也会落后!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八里桥之战,清军的蒙古起兵,军身着复合棉甲冲击英法联军阵地,但这次已经完成近代化的英法军队已经不是当初拿着火绳枪的明军了,出膛速度大为提升的来福步枪,轻易的击穿了清军的棉甲,八里桥一战曾经驰骋亚洲的蒙古铁骑在近代化火器面前,全军覆没!随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始,中国开始在洋务派的布局下训练新式陆军,棉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佳作,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