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江山岌岌可危,为什么还要斩杀股肱之臣?
于谦是明朝末年少见的忠臣之一,不光在态度上对明朝忠心耿耿,在行动上也击退了入侵的敌人,可惜有忠良,就有奸佞,更何况是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那么于谦最后是因何而死呢?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后来兵部侍郎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建议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为了朱祁镇这一脉能继承下去,还特别要求朱祁钰批准朱祁镇的儿子继续当太子。
景泰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布署保卫北京的各项事宜。 当时北京守军不足十万,而且尽是老弱。于谦号召京城男儿捍卫京城,许多青壮年自带武器投军效力,很快使兵额增加到二十万。
于谦宣布了造成“土木之变”的祸首王振的罪状,请旨查抄了王振的家产。把王振党羽马顺的尸体拖到街头示众,军民视之,无不切齿痛恨,争着拥上前去鞭尸,以解心头之愤。有力地打击了宦官集团的气焰,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斗志。在于谦带领军民的严防死守之下,讨不了任何好处的也先只得选择退走。瓦剌败退出长城之后,觉得继续扣留英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把他放了回来。景泰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宫“颐养天年”。
明代宗在位的时候,明英宗作为太上皇幽居南宫。尽管经历了明代宗废立太子、复储风波等重大事件,但一切都看似风平浪静。于谦在朝上也是兢兢业业,整肃朝纲,赢得明代宗的信任和忠臣的拥护以及老百姓的爱戴。于谦力挽狂澜功在社稷,励精图治利在千秋。但是没想到的是,于谦的勤勉、清廉却成了一班佞臣的眼中钉、肉中刺。于谦的用心良苦,得不到朱祁镇的宽恕,也为于谦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朱祁钰的上位很快打破了瓦剌等人的诡计,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就这一点,于谦就是大功一件。但代宗一直都很信任他,也正是因为代宗的支持,于谦才有机会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谋划。这样的日子一直都很平静,直到代宗去世。太上皇回来以后,代宗并不是很高兴,还将太上皇囚禁于南宫之中,苛待于他,时常送冷饭冷菜,还派人秘密监视,太上皇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他联络了石亨,徐有贞几位大臣,在代宗病重之际,控制了宫闱,重新登上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在正月十六日凌晨发动政变,扶立朱祁镇重登皇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复辟功臣,英宗又重新登上帝位,大抵是事务太忙的缘故,忘记了他那位病重的弟弟,于是朝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一个皇帝在大殿里坐着,而另一位皇帝在宫中躺着。十二天后,代宗薨逝,紧接着又捏造了于谦“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将于谦逮捕入狱。想要杀掉于谦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的大臣并不容易,必须要找一个听起来可以服众的借口。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用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伎俩,按照“意欲”的说法,以“谋逆”的罪名将于谦处以极刑。既然是“意欲”,也就是一些牵强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事,实无。当王文在狱中力辩无罪之时,早对情势了然于胸的于谦苦笑着对他说:“这是石亨等人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益处?”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愧为是股肱之臣,料事于先。
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在行刑当天,京城的老百姓都去了刑场,老百姓口中的于青天,还是没有等来皇帝的特赦。就连行刑的刽子手也不忍杀害于谦,可皇命难为,在杀了于谦后,刽子手也含恨自杀,去陪于谦了。锦衣卫也含泪奉命去查抄于谦的家,自然是什么也查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的士兵见之,不禁潸然泪下。若无于谦,则国家很有可能出现第二次“靖康之耻”。
于谦生前所留下的诗文《石灰吟》也为后世传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通过赞颂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