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顺治帝为什么能在清初皇位争夺战中登基称帝?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登上皇位的?

顺治皇帝福临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福临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顺治皇帝福临是如何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年仅六岁就登基称帝?

清朝在入关之前有两个皇帝,第一位是努尔哈赤,他统一了女真族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第二位则是皇太极,他改女真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可以说这两位皇帝为了大清国能够入住中原非常大的贡献,可是正值壮年的皇太极突发脑溢血在1643突然病逝,皇太极白天还身体非常康健没有任何征兆,到晚上,就突然撒手人寰。

皇太极一生戎马,身强体壮,虽然已有五十二岁却从未有疲态精力十分旺盛。对于自己的突然逝世没有半点准备,更是没有留下继承大业的储君,诸位大臣更没有准备。那么年仅6岁的福临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登上皇位的呢?

顺治的继位,从根本上说是八旗诸王势均力敌的产物。起初最有希望继位的是豪格,《清世祖圣实录》记载参与继位盟誓的有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济格等十九人。以元老代善领衔,四理政王紧随其后。

代善掌管的两红旗为拥立皇太极继位的功臣,但是在皇太极继位后却备受摧残。尤其是正红旗旗主萨哈廉、镶红旗旗主岳托的相继去世,使得两红旗一时人才凋零,远非往昔之盛。继承两红旗旗主的代善,在八旗诸王贝勒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红旗的的由盛转衰,决定了代善不可能具有压制八旗的力量和声望,因此才有了代善后来推举豪格。

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镶蓝旗。从满族开国的历史来看,镶蓝旗与努尔哈赤、皇太极仇怨甚深。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一同成长于宫中,封为贝勒后,常被其兄阿敏所压制,因此济尔哈朗不管什么问题都一直站在皇太极的身边。后来皇太极使济尔哈朗取代与自己敌对的阿敏为旗主,济尔哈朗更是感激涕零。

然而皇权政治毕竟极其冷酷,每一个政治决定都要围绕皇权的利益考量。因此在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壮大后,多尔衮利用危及皇权这一致命点,上书皇太极通过八旗牛录分配,使镶蓝旗的势力相对削弱。因此自身力量的不足加之济尔哈朗自身才具平常,济尔哈朗的威望也不足以左右继位形势,在继位之争中,济尔哈朗倒向豪格的原因就在这里。

于是两大继位争夺势力集团迅速形成,一个豪格集团,另一个是多尔衮集团。与济尔哈朗类似,多尔衮地位的上升也是皇权政治建立的结果。皇太极时期,多尔衮一直将自己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然而过早的表露其志,也会过早的树立政治上的敌人,因此多尔衮一直是八旗贝勒们集体甚至是皇太极自己都防范的对象。

皇太极死后,所遗两旗分别由多铎、阿济格任旗主就是证明。而且从自身威望而言,皇太极在世出征时,只有阿济格曾随出征,多尔衮尚未崭露头角,传位于一个缺少军功的贝勒,不论从传统而言,还是从八王共治的内部关系来说,都不可能为多尔衮继位的合法性找到根据。

而多尔衮的最大对手——正蓝旗旗主豪格,虽然集合了一干与多尔衮为敌的八旗势力,但其集团内部成分复杂,表面上支持者众多,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真心相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很难得到八旗成员的全力支持,这是豪格最致命的弱点所在。

政治斗争的有趣之处在于,当鹬蚌相争得极其激烈却又无法得胜之时,往往就是第三势力集团充当搅局者达到两方势力平衡和三方利益妥协的时候。八旗之中,唯有两黄旗没有宗室参与盟誓。在豪格与多尔衮的斗争达到僵持之时,两黄旗大臣索尼等突然杀出,提出拥立顺治继位的中立方案,并一举迅速取得八旗的集体拥护。那么顺治继位是以何服众的呢?

顺治继位,既保证了皇位维持在皇太极这一脉,又保住了皇太极时期确立的皇权基础——两皇旗的地位,避免了“换朝廷宫殿瓦色旗帜”,是不能再理想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权政治的绝对胜利,更不意味着皇权政治已经深入人心。两黄旗大臣的势力,不过是利用了八旗诸王的矛盾,以实现自己的意图。

由于皇太极时期皇权与八旗的对立,皇太极确立的两黄旗成为众矢之的。皇太极去世后,两黄旗内缺少有威望的宗室,使得大臣顿时面临灭顶之灾。在具有家族性质的八旗制度中,各旗成员与本主的联系远胜于对国君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两黄旗大臣无法立即改变自己的隶属关系,而投靠别旗旗主的庇护。

正因“各为其主”在八旗制度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故使两旗大臣一时团结空前,将前途命运押在顺治身上,不惜孤注一掷。其抗争之激烈,较之汉族王朝中的夺嫡之战毫不逊色。鉴于这一点,将皇权保持在本旗之内是两黄旗大臣的切身利益所系,因此他们最终抛弃了拥护豪格或者多尔衮的方案。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本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这才是两黄旗的大臣维护顺治皇权的本质所在。

从政治形式上来看,拥立顺治依然是八旗诸王贝勒共议的结果。尽管两黄旗大臣对会议施加了巨大影响,但毕竟只能通过诸王贝勒共议这种形式,才能使得顺治继位取得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八王共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幼主临朝、宗王摄政的政治格局一经确立,又意味着皇权处于外旗宗王的控制之下。

然而在经历短暂的震荡之后,八旗制的家族隶属性及等级关系又重新恢复其支配地位,两黄旗大臣却 迅速丧失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机遇,只能以旗下人或者国家大臣的身份对危及皇权的行为进行抗争,以此来影响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

这种由主入客的变化转变,可以称之为满族版的“鸟尽弓藏”,既是两黄旗大臣保住自身利益的自身代价,也是八旗制国家统治秩序重建的必然。

顺治帝继位后,代善子嗣并不甘心,他们对皇太极充满了怨恨。郡王阿达礼与贝子硕托试图谋废福临拥立多尔衮,被代善、多尔衮告发后处死。太祖第十一子巴布海夫妇也牵涉谋反案中,被处死,“巴布海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坐死”。顺治帝即位伊始,一位郡王、贝子及皇叔就因权力纷争而被处死,注定了清廷权力斗争日趋残酷。

多尔衮摄政伊始,就控制了清廷的军政大权,残酷迫害豪格集团。顺治四年,济尔哈朗“以府第逾制”被剥夺辅政资格;第二年,宗室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济尔哈朗,称其与大臣合谋拥立豪格,知情不报,降爵为郡王。

作为皇位直接竞争者,豪格命运更加悲惨。顺治元年,多尔衮以豪格中伤摄政王,将其夺爵,随后复封为亲王。顺治五年,平定张献忠的豪格凯旋而归,却被以“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的罪名关进监狱,豪格死于狱中。太宗集团最具有实力的两位亲王一死一废,遭到沉重打击。

同期,多尔衮极力扶植个人势力。他本人先后封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成为清朝事实上的统治者,同母兄阿济格封为英亲王,子劳亲深受多尔衮喜爱,也封为亲王;同母弟多铎封为和硕豫亲王,被晋升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济尔哈朗成为清廷二号人物。多尔衮兄弟三人皆封亲王,在清廷炙手可热。

同时,多尔衮重要被太宗打压的宗室。代善之孙阿达礼因公开谋逆,支持多尔衮而死,弟弟勒克德浑被恢复了皇族身份,封为多罗贝勒,南征后册封为郡王,世袭罔替;褚英第三子尼堪、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的三子博洛被册封为亲王,与满达海并称理政三王,三王掌管朝政。此外,晋封太宗第五子硕塞为亲王,代善第四子瓦克达为郡王。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清廷政局发生重大震荡。英亲王阿济格急于接管权力,想继承摄政王的爵位,“召其子郡王劳亲以兵胁多尔衮所属使附己”,使多尔衮的下属反而倒向了顺治帝一方,诬告阿济格父子谋反。

顺治帝借机将阿济格父子赐死,掌控朝政,阿济格也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赐死的亲王,逐出宗籍。多尔衮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夺去爵位,逐出宗籍,睿亲王爵位停止承袭。多铎已死,子多年降为郡王。理政三王也遭到了清算,满达海、博洛死后降爵,尼堪因战死不予追究。代善亲王世袭爵位由满达海一支转移至杰书一支。

顺治帝为受迫害的宗室晋爵,册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他的两个儿子封为郡王;为豪格沉冤昭血,重新册封为肃亲王,世袭罔替。硕塞、瓦克达相继参与议政,博洛的弟弟岳乐备受器重,封为安亲王。汤若望记载,顺治帝对遭受多尔衮的欺压记忆犹新,临终前曾意传位于年长的皇族亲王,这位亲王就是岳乐。

顺治帝手握权柄,虽然给与济尔哈朗极高规格的礼遇,却不赋予实权。“谕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旗主分配方面,经过了多尔衮、顺治帝的两轮清洗,八旗势力重组。

顺治帝执掌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豪格之子富绶为镶白旗旗主,兄长塞硕为正红旗主,一直拥护皇太极家族的济尔哈朗执掌镶蓝旗;多铎子多尼降为郡王,顺治帝擢升岳乐为安亲王,为正蓝旗旗主;代善子孙执掌正红旗,顺治帝令杰书承袭代善爵位。

顺治帝最终控制了八旗,皇帝统领上三旗成为定制,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它从人力、配备上均超过下五旗。下五旗主要是驻防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分散了下五旗兵力,分割诸王兵权,将八旗兵权收归天子。同时,清廷进入了人才断档期,崇德元年册封的亲郡王在顺治年间已经全部去世。而年轻一代亲贵多英年早逝。

硕塞、博洛、瓦克达、满达海、罗洛浑、勒克德浑、尼堪、多尼等人皆死于顺治年间,只有岳乐活到了康熙年间。顺治迎来宗室势力最薄弱的时期,轻松的实现了中央集权。清理多尔衮集团后,清廷王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形不复存在。

顺治帝临终前,令索尼等四人辅政,“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清廷第一次出现没有宗室主政的局面,宗亲贵族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残酷的宗室斗争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