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恭亲王奕訢的一生,中年春风得意,晚年心灰意冷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时期可以说清政府一件是腐败到极致了,而有一人可以说在此时,有位著名他就是恭亲王奕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他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

唯一有机会改变晚清命运,也是在他手中没有的。

咸丰三年(1853年)奕訢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道光帝病逝,咸丰登基后,为了拉拢奕訢,又是封官许愿,又是赐予宅院,奕訢可以说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只可惜好景不长。

咸丰五年(1855年)奕訢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奕訢的生母孝静成皇后(咸丰的养母)病重,奕訢请求咸丰帝晋封为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着勉强答应了,奕訢立即传旨册封,导致咸丰帝不满。在康慈太后安葬后的第二天,奕訢就被罢免一切职务。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

奕訢担任议和大臣期间,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笼络重臣,但也促使总理衙门设立,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令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把奕訢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

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康慈太后死后,兄弟两人矛盾越来越深,咸丰帝余憾未释,为了保护同治,故意压制奕訢,这也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十一年(1861年),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恭亲王奕訢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在这期间,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洋务运动,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命令查办奕訢,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奕訢作为晚清重臣,主张支持开办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但是因为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再也没有建树。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