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之前暗养的死侍为什么没人发现?死侍的身份谜团?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麾下的三千死士可以说是占据首功,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那么司马懿在培养这一批人的时候为什么从来都没有被人发现呢?
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三国时期魏国重臣,尤其是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齐王曹芳即位,他与宗室曹爽同为托孤重臣,在朝堂上非常有威望。曹爽刚开始时还尊重德高望重的司马懿,不久,他为了独揽朝政,倚仗自己是曹氏托孤大臣,明升暗降,将司马懿的官职升为毫无实权的太傅。
《晋书》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司马光也对他盛赞:“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去世,曹芳继位。因皇帝太小(年仅8岁),朝政大小事务均由司马懿和曹爽做主。但曹爽为了独揽朝政,倚仗自己是曹氏托孤大臣,将司马懿的官职升为毫无实权的太傅。
从此,曹爽伙同其弟曹羲和曹训把持朝政,软禁太后,结党专权,排除异己。
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价曹爽:“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时之徼幸,入为首辅。”
于是,司马懿在被逼无奈之下,于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政变,铲除了曹爽集团,重新掌控了曹魏大权。
当兵权在司马懿手中的时候,平定辽东,耗死诸葛亮这样的战绩,在整个部队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但是同样的兵权,在曹爽手中的时候,却发挥不出这样的实力,并且每当曹爽打了败仗,他从来都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都是将责任推卸给三军将士,意思是战争的失败其实更多的原因就是归根结底是因为士兵的散漫,所以才导致战争的失败,单单是这一点,就导致在曹营的阵营当中,有很多的人看不惯曹爽。
而大军在跟随司马懿出征的时候,总是能够用最少的损失来做到战争的胜利,在很多的士兵当中,对于司马懿是十分的信服的,而当司马懿被推举成为了太傅之后,明面上是升职了,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让司马懿的手中没有一点的兵权,司马懿知道自己如果没有兵权曹爽一定会加害于自己,于是派遣自己的长子,暗暗的在军队的当中搜寻那些有意图加入司马懿阵营的人。
司马懿不方便亲自去找寻这些死侍,只能是让司马师去组织,而自己则是在家装疯卖傻,这样的装疯卖傻也确实有结果,让曹爽以为司马懿是真的疯了,对司马懿的防备就逐渐的放下了。
有人说,司马懿仅靠三千死士就控制了局势并取得了成功。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司马懿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为高平陵政变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内外联合,暗中筹谋。
首先,司马师密养了三千死士。这些死士平时从不聚集,官府极难发现。他们都有正当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与常人无异。同时,这些人武艺高强,以一当百,忠心耿耿。关键时候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其次,司马懿有几个得力帮手。中护军司马师,掌管一部分禁军;中郎将司马昭,握有军权;四朝重臣、太尉蒋济,善奇谋。这几人都被曹爽打压排挤。自曹爽专权开始,他们已着手准备,只待机会成熟,便一击中的。
再次,司马懿对曹魏有大功,即使暂失实权,也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多数朝臣对曹爽的做派颇有微词,都希望司马懿能有所作为,改变现状。
二,司马懿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司马懿善于隐藏,装病是他的拿手绝活。
当年他就曾装病骗过了曹操。此次,他故技重施,再次装病骗过了曹爽。
正始十年,春暖花开之际。皇帝曹芳准备前往高平陵祭拜曹操。曹爽不放心司马懿,借朝臣李胜就任荆州刺史之机,特地派其前往司马懿处,向司马懿辞行,实则打探虚实。司马懿卧于床上,面露病重之状。
李胜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不足虑也。”
于是,曹爽放心地陪同幼帝曹芳去了高平陵。
三,司马懿计划缜密。
首先是司马懿亲自占据了曹爽的武器库;其次是司马师率3000死士控制皇宫;再次是逼迫郭太后下诏关闭城门。
于是,整座皇城尽皆落入司马懿之手,曹爽及幼帝曹芳身边仅余数百护卫。
四,曹爽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司马懿占据皇宫后,曹爽的至交桓范曾潜逃出城,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消息报告了曹爽,并力劝曹爽召天下之兵勤王。但曹爽犹豫不定,权衡一夜。
最终放弃了反抗:“亦不失作富家翁。”
桓范扬天长叹:“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于是,司马懿就这样在这场士族与宗室的权力斗争中取得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