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诸葛亮口才与谋略有多厉害,三大说话技巧,一个比一个厉害,谋略千年无人解开

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间的战争不止是将领们的斗争,更是谋士之间的斗争,其中蜀国谋士诸葛亮可谓尤其的突出,今天我们就说说诸葛亮口才与谋略有多厉害,三大说话技巧,一个比一个厉害,谋略千年无人解开。

三大说话技巧

一、看破不说破

这是技巧吗?当然!看破代表着见识,不说破,代表着分寸——说话的分寸!天下万事,都在一个分寸的拿捏。

这个技巧,诸葛亮用得非常多,因为给人分寸,便是予人尊严,甚至是自我保护!一个没事喜欢“打别人脸”的人,自己的脸,也必很“肥大”!

诸葛亮最知名的一个例子,是在他被刘备请出来后。荆州牧刘表,有个长子叫刘琦,一直被器重。后来由于刘表娶了蔡氏,又生出了幼子刘琮。所以刘琦就成了蔡氏的眼中钉,天天给刘表吹枕边风。

久而久之,刘表也就讨厌了刘琦,以至于刘琦都有了性命之忧。刘琦多次请诸葛亮指点迷津。可诸葛亮认为,这是你的家事,外人不能参与进去,更何况主公刘备是寄居荆州,就更不能参与了。

于是,刘琦便把诸葛亮骗到阁楼上,然后撤去梯子,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先生说啥,就只有我知道,恳请指点迷津!”诸葛亮无奈,便说了一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

申生和重耳(晋文公),都是晋国王位继承人,都遭到了迫害,申生由于身在宫廷里,直接被杀。重耳由于远离宫廷,逃过此劫,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显然,诸葛亮是看破不说破!因为刘琦的处境跟申生和重耳一样的。但诸葛亮却只说了个例子,便点醒了刘琦。即照顾了刘琦的颜面,又解决了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由于“没说破”,谁能抓住他的把柄?

二、看破却说漏

从破到漏,程度是越来越重。即,把问题的严重程度,说得很夸张(严重)!这一技巧,常被用于谈判桌上。因为双方都是聪明人,都能一眼破,这种情况下若还不说破,那就是“装”了!跟聪明人“装”,只能自取其辱!

诸葛亮最经典的一次“看破却说漏”,是赤壁之战前,他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刚在长坂坡惨败,是虚伪无力,东吴却是力量强劲。

这种谈判是巨大考验,因为刘备集团的实力,没法跟孙权处于平等地位。但诸葛亮却要通过谈判,达到“平等下的联合”,而不是谁吃谁,谁主导谁。敢问,难不难?那么诸葛亮是如何说的?

诸葛亮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即,如今天下大乱,你孙权占据江东,我主刘备在汉南修养,都虎视眈眈的要跟曹操争夺天下。可曹操实力太强大了,我主公刘备,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败逃。

这句技巧太强了,因为给孙权透露出了三个信息。

第一:当今天下,真正的英雄,只有你孙权,我主刘备和曹操,至于汉中张鲁、益州刘璋、西凉马腾韩遂,根本不值一提。

这是在捧孙权,更是捧刘备,因为曹操都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于操耳!所以不算吹牛!一下子使刘备摆脱了惨败的窘迫,跟孙权和曹操,平起平坐了。

第二、曹操太强悍!这个就不细说了,都懂!

第三、分析刘备之败,是因曹操太强悍,所以败的很正常,且光芒万丈!

诸葛亮的这句话,在刘备惨败的情况下,大有吹爆牛皮的感觉。可为啥无论谁,都听着很顺耳?因为诸葛亮,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跟着就激将孙权:所以啊,你看着自己的实力,能跟曹操对抗,就对抗,若不能那就投降,其实也不丢人!

由上面这句话,便引出了诸葛亮的第三个说话技巧。

三、专等着你说!

如,诸葛亮跟孙权的谈判,在看破说漏后,为何跟着就激将?其实,诸葛亮就是等着孙权说!果然孙权不高兴了,问:那为啥刘备不投降?

诸葛亮就等这句呢,于是引古说今,大赞刘备的英雄。潜台词就是:英雄不投降,无用懦夫才投降呢!

本来是一无所有的刘备跟实力强劲的孙权联合,结果诸葛亮这一通说辞下来,被搞成了“英雄和懦夫”之辨!孙权投降了是懦夫,不投降,好,跟刘备一样是英雄,得——地位平等了!

所以“专门等着你说”,是最难的,必须要通过前面的铺垫等,才能达到让对方,说出自己最想听到的话。故而这个技巧,属于撒手锏那类。

不过就是这样诸葛亮在说话方面也有缺点,在该说的时候知无不言,不该说的时候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在诸葛亮一生中,曾经在蜀汉的三个关键时刻,该他说话时他都保持沉默,保全了自己,却坑了蜀汉,对不起刘备的知遇之恩。但他这也属于无奈之举。无数事实证明,在封建时代,做一个彻底的忠臣很不容易,谋国与谋身往往不能两全,诸葛亮的思路应该是:如果连自己的地位都不能保全,谈何报效国家。

第一次沉默是在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之后。当时刘备率军攻克成都,西川之地尽归掌握,从此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奋斗数十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三国志》记载,刘备“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但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举动,当时益州刚刚平定,成都百姓饱受战火摧残,都在眼巴巴盼着新主子刘备能给他们带来安定生活,但刘备却要把他们的田地房宅夺走赏赐众将,明显不得人心,对于收服益州百姓、巩固刘备集团的统治极为不利,赵云都看出来这么做弊端极大,拒绝接受,但诸葛亮却一言不发。因为他深知自己如果阻止,将会得罪一大群人。众将苦哈哈跟着刘备奋斗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今天,他若一句话坏了大家的好事,还不被人恨死。但是他身为刘备的心腹股肱之臣,这么做是极不负责的。

第二次沉默是关羽北伐中原、发动樊城之战时。当时关羽孤军深入曹魏腹地,本身就违背了诸葛亮当初定下的“隆中对”战略,违背了西蜀、荆州两路出兵的基本策略,属于极大的战略错误和冒险行为。但诸葛亮在关羽从出兵到败亡的整个过程,《三国志》中没有任何他对此事的建议和意见,完全是一副听之任之的态度。因为他深知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按照他对关羽的一贯态度,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所以再次选择了沉默。最终关羽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代价,兵败身死,但蜀汉也因此丧失了荆州基地,给蜀汉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诸葛亮如果事前予以制止,或者中途予以干预、配合,想来结果不会这么糟糕。

第三次沉默是在刘备东伐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前。当时天下形势,魏国一家独大,吴蜀国力薄弱,蜀汉更是无论地盘人口都位居最末,注定了必须采取保持孙刘联盟的状态,才是明智的立国之道。如果吴蜀开战,两弱自相残杀,是曹魏梦寐以求的好事,对于蜀汉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三国志》只提到有两个人敢于直言相谏,一个是赵云,一个是学士秦宓。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却没有任何谏阻记载,《三国演义》中倒是提到诸葛亮有劝阻刘备,可惜那是小说家言,为正史《三国志》所未见。

谋略千年无人解开

诸葛亮的智谋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是刘备称帝道路上的一大助力,帮助刘备夺取荆州这一要地,让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赤壁之战中又使用草船借箭的计谋,解决了军队最需要的箭矢,就连周瑜都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在临死前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不过,人固有一死,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时,病逝在了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生前能将众多敌人玩的团团转,在他死后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别人进献计谋,这一次他把最后一个计谋用在了自己身上,给后人留下了两千年都未曾解开的谜题。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虽然不及帝王,但好歹也是帮助刘备打下江山的人,但是诸葛亮死后,刘禅竟然没有为他举行过葬礼,很多人都以为刘禅傻乎乎的不懂事,其实这正是诸葛亮留给我们的谜题所在。因为诸葛亮临终前写信嘱咐刘禅,不需要为他举行葬礼,并且对于自己该如何下葬,诸葛亮也是早已定下了计谋。他在信中说道,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尸体装入棺材中,而棺材外套上绳索,由四个士卒扛着,一路往南走,直到绳子磨断了,棺材掉在了哪里就把诸葛亮葬在哪里。

刚开始士卒为了完成刘禅交代的命令,不辞辛劳的扛着棺材走,但是绑着棺材的绳子却是崭新的绳子,一直都断不了,并且这棺材特别重,士卒们走了一天了累的半死,他们也想偷懒,为了减轻这项任务的负担,在当天夜晚他们把诸葛亮就地掩埋了,然后就回去向刘禅复命,刘禅一听顿时觉得不对劲了,因为绳子还是刚制造出来的新绳,用几个月都不会断,怎么可能一天就被磨断了呢?于是就把这四个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了一番,刘禅终于得知实情,诸葛亮好歹也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叔叔,结果被这四个人随便草草埋葬,一怒之下将四个士卒处死。

那么谜题来了,诸葛亮到底是葬在了哪里?只有当初运棺材的四个士卒知道,现在他们都被刘禅处死了,那还会有谁清楚诸葛亮的埋葬之处?其实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他洞彻人心,知道这四个士卒一定会因为太辛苦而把自己随意埋葬,他也知道刘禅一定会察觉出这其中的问题,也会把四个士卒处死,这样一来,仅有的四个知情者都死了,那么就再也没人知道自己的葬身之地了,而这一问题也困扰了世人两千年。

历史评价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86]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由此可见诸葛亮了的智慧与谋略,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