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皇帝赏赐大臣一块肉之后大臣为什么出了宫门之后就直接扔了?

在古代的手皇宫内的祭祀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在祭祀结束之后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一块肉为什么大不部分人出了宫门之后就直接扔了?

古代虽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整个社会在不断变化,但是对于祭祀之道,对于表达对先人和仙人的尊敬是不变的。所以自商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皇帝祭祀的流程和规格用品是差不多的。皇帝祭祀用的猪肉,也叫胙(zuo)肉。

在华夏不管做什么,对自己个的祖宗都是很尊敬的。所以在过去的时候,一帮子孝子贤孙到了祭祀祖宗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男丁全员出动,乌央乌央的往祖宗的坟头上聚集。这人少了所有人他不高兴,人多了所有人他开心的事。

烧香的烧香,拔草的拔草,最隆重的就是整上烧猪肉当贡品给老祖宗们享用,在咱民间就这事,一年就这么一回。其中这烧猪肉就是胙肉,也就是祭拜咱老祖宗用的肉。咱老祖宗吃完喝完了,实物他也拿不走,得,这帮子孝子贤孙一合计,不能浪费啊,所以大家伙一分,回家各找各妈。所以这胙肉它也叫福肉。

胙肉说白了就是清水煮熟的猪肉,山东叫白块儿肉,四川叫白水肉,也叫白切肉。可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一样的:煮的时候只用清水,一点调料不能加,盐也不行。而且还不能完全煮熟,只能煮半熟。在古代的时候猪是不割腌的,和我们现在吃的猪肉不一样。我们现在吃的猪肉都是腌过的猪,没腌过的猪的猪肉一股猪的腥臊味。

我们也说了胙肉是不许加作料煮的,你要是用生姜什么的煮的话还能去去味,好吃一些。但是这块胙肉不仅不能去掉腥臊味,还是半熟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皇帝在大殿之上让你吃下去一大块,你能吃的下去吗?能好吃吗?弄不好运气不好,分到的胙肉处理并不是很干净,皮上还有很多的猪毛。这现在的人去吃这块肉,估计很多人都不想吃。

在祭祀结束之后,皇帝会把祭祀用的胙肉分给大臣和皇亲国戚们。一般大臣们是在大殿上就要吃下去的。大臣还不能说不要,首先胙肉的胙这个字有福气的意思。也就是皇帝通过祭祀从上天哪里要来福气,分发给大臣们。皇帝赏赐给你福气你都不要?这大臣得多大胆。所以皇帝分发的时候是没有大臣会拒绝的,大家都很高兴的接过去并道句谢,说句吉利话。

大家都会用一块手绢去接那块肉,前面的大臣不能做的很过,有的会在手绢上撒一些盐,后面的大臣除了撒盐之外有的还会放点酱油啥的,吃起来好点,有一个词叫“味同嚼蜡”,甚至还要过分。碰上好心的皇帝,让大臣们把“胙肉”带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碰到像乾隆那样小心眼的皇帝,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看着大臣们吃完他的罢休,那就真要了老命了。

但是对于一些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大臣来说,就这样子还是吃不下。于是吃一些意思一下,剩下的就会藏起来,出宫之后就会丢掉。

但是还不能立刻就丢掉,你得背着人丢掉,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就是杀头的大罪。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就设计害过怡亲王,她将分给怡亲王的肉里加了点调料,然后自己再去举报怡亲王。皇帝查证之后气得浑身难受,大怒,怡亲王也被撤职查办。所以对于胙肉坚决不能瞎搞,会出事情的。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胙肉的,一般穷苦人家就不能。因为礼记里对于祭祀的规格是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的。一般富贵人家也会分发胙肉给各个家庭,但是并不要求他们现场吃掉。所以回家之后还会再加工一下。不过也没有那么夸张,有句俗语叫: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只不过是份大份小的事情。

在皇宫之上也是一样的,祭祀用那么多的猪肉不可能大家都吃完。所以剩下的皇帝会分一些给亲近的大臣和人,但是分给他们的这些胙肉并不能回去之后自己再加工,否则你的仇人知道了你再加工了这些肉,举报之后也是一个罪,起码你不尊重皇帝。所以一些大臣在领到这些肉之后,并不是很愿意带回家,在途中找个地方丢掉一部分,带一些回家给自己家人吃一些。

不过一般人是不会丢掉的,因为本身就没多少,丢了之后还要担惊受怕,生怕惹麻烦,不如带回去家里人一起吃掉算了。而且这不是一块半生不熟的猪肉那么简单,这可是上天给你的福气呀。古代人是很讲究的很信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