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戎马半生,为什么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晚辈击败?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蜀主刘备打着仁义的旗号,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吴国认为刘备不守信用,就用武力拿下了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得知大怒,领兵誓要扫平东吴,可惜后来被陆逊大败于夷陵。
其实在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中,只有蜀汉的建立是难度最大的,首先刘备没有孙权和曹操官宦基础。这时候的刘备只是普通人。虽然刘备经常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这时候的东汉末年,刘氏宗亲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甚至是汉献帝都是傀儡,这样的刘氏宗亲能够给刘备什么帮助呢?很明显,什么帮助都给不了,刘备的建功立业是最不易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总算是有了栖身之所,没有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建立蜀汉以及蜀汉建立之后,刘备的生活并不太平,而是四处征战。因此刘备的战争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荆州一战,关羽败走麦城,结果被吕蒙所杀。为了给关羽报仇,那么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让刘备败的非常惨。这场战争中,被后人们称之为夷陵之战,双方的主要将领就是刘备和陆逊。要知道刘备身经百战,可是陆逊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谋士,在陆逊的眼中,刘备肯定是前辈了,绝不是好对付的。那么为什么刘备这样经验丰富的人,会败给陆逊呢?
当时蜀汉大军一路东征,众人斗志高昂,戴孝出征,军队水陆并进,一路过关斩将,连胜东吴大小战役数十场,连东吴猛将甘宁也死在战斗中。可军队来到夷陵这地方就被东吴大将陆逊给堵住了。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因为陆逊深知,夷陵,乃国之咽喉,若失去夷陵,不单是失去一个地方,还会使整个荆州战线进入危机。此时,蜀汉军队从章武元年秋出征到此,已经有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了,战线长以及补给不便。陆逊就依险而守,在各处隘口严密布防。使得蜀汉大军裹足不前。由一开始的盛兵,成了现在的疲兵。而此时的陆逊仍然不主动出击,也不应战,说明了陆逊要的不是小胜,他要的是大获全胜。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时消息传都魏国,魏国君主曹丕笑刘备不会带兵打仗,哪有结营七百里而据敌的?而且是依山傍林,倘若火攻,怎么解救?的确,陆逊也看准了刘备所犯的错误,认为终于时机到了,章武二年6月夏,陆逊下令东吴军队齐集夷道猇亭这地方,开始对蜀汉进行全线反击。当时陆逊下令军士每人手拿火把,杀进蜀营就放火。当时蜀军大乱,刘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反攻更是手足无猝,吴军顺风放火,蜀营顿时烧成火海一片,吴军个个放火,人人杀敌,一口气连拔蜀汉40座军营。蜀汉军队全线崩溃。根本无力还攻,刘备也只得在众将的死保下仓皇逃窜,吴军各路兵马一路追杀蜀汉败军,迫使其西撤。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夷陵一战,刘备败在自己的大意轻敌,不察地利,舍船就步。把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陆逊胜在了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忍辱负重。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成功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