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同意了晁错的削番计划,又为什么要杀他?概因为三点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臣最后都被冤杀,在汉朝汉景帝时期也有不少,今天我们说的这位汉景帝同意了晁错的削番计划,却又杀了他。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他历经文景两朝,可以说西汉能够出现文景之治,晁错有一半的功劳。
其一,晁错早年是太子家令,也就是说是太子潜邸旧臣。大家都知道,君王的潜邸旧臣,都是君王最信任和最可依靠的人。
其二,晁错提倡削藩,全是为了汉景帝。因为晁错削藩,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处。那时候,他已经位列三公,再往上升,也没什么升职空间了。再说了,从晁错的一生言行来看,他也没想过造反,而且削藩也造不了反。
其三,汉景帝杀晁错毫无征兆。为什么说毫无征兆呢?在袁盎建议汉景帝杀晁错之前,汉景帝一直对晁错非常宠爱,对晁错言听计从。晁错提出的削藩措施,汉景帝拿到朝廷中去讨论,除了窦婴以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宠幸晁错,提了意见,也是白提。
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汉景帝是非常信任晁错,非常宠幸晁错,和晁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既然如此,汉景帝何以要杀晁错呢?
小编认为总的来说晁错被杀主要是三点:
1.晁错的性格
晁错的性格很刚强,为人又恨严厉。大家可能认为刚强是个好性格,但是与人交往时,这种性格就会给自身带来麻烦。
比如,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提出来要削番,修改法令,虽然没有得到汉文帝的同意,但是得到汉文帝的赞赏,这就使得大臣们对晁错不满了。这样晁错在朝中就很孤立,除了皇帝支持他,没人支持他了。
而且他父亲都反对他,汉景帝继位后,晁错成为御史大夫,他继续提出削番,他父亲知道后,就说他不应该削番,这样会招来人家对他的怨恨,晁错却认为不这样,皇帝不会受到尊重,天下不会安宁。
他父亲认为这样下去晁家会遭难,于是回家后,自杀了。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出晁错性格很刚强,汉文帝没同意他的削番建议,他就向汉景帝继续提这个建议,他父亲用自杀反对他的削番,他也要坚持。
晁错的性格太强硬,没有弹性,引起了同僚和家人的反感,这就给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一颗炸弹,只要时机成熟随时都会爆炸。
2.执政思想
晁错小的时候,跟随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发家代表人物的学说,因此晁错具有了法家的思想,进入仕途后,晁错就用法家的思想来治国,由于西汉初年,国家百废待兴,所以法家思想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晁错很得文景二帝的信任。
但是,法家思想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灵活,而且没有人情味,执行起来很呆板,容易得罪人,不太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晁错就得罪了除皇帝以外的所有人。
例如,申屠嘉,窦婴,袁盎,周亚夫等朝中重臣,他们都曾经弹劾过晁错,尤其是袁盎,他提出的建议直接导致晁错被杀。
七国之乱时,晁错建议汉景帝亲政,窦婴这时就提出来要景帝召见袁盎,因为袁盎曾经在吴国做过相国,可以让袁盎出个主意,避免用武力平叛。
袁盎见到景帝后就提出来七国之乱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晁错,晁错死了七国之乱也就容易平定了。
景帝就决定牺牲晁错来换取安宁,不久,大臣们纷纷联名上奏,要杀晁错,景帝也就批准了,晁错在上朝的路上被杀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晁错的刚强性格是源自于他的法家思想,历史上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场都很悲惨,例如,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人,当然晁错也是其中一员。晁错没能总结法家前辈们被杀的原因,因此他也步法家先辈们的后尘。
3.汉景帝的考虑
袁盎提出来要杀晁错时,汉景帝其实不想杀晁错。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后来还是杀了晁错呢?因为汉景帝考虑到除了七国之乱的这几个诸侯外,还有其他诸侯,晁错提出来的削藩,其他诸侯会不会也反对呢?杀了晁错会不会也可以稳住这些诸侯呢?这是第一点。
晁错与朝中大臣们关系不好,如果杀了晁错大臣们可能会更卖力地攻打叛军,这是第二点。
杀了晁错,叛军就没有理由反叛朝廷了,因为七国之乱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这是第三点。基于这三点的考虑,汉景帝最后决定杀晁错。
但是晁错死后,七国联军并没退军,最后还是靠周亚夫等人率军打败了叛军,平定了叛乱。
那么从晁错提出削番到被杀的整个过程来看,晁错的削藩想法是没有错的,但是用的方法不合适,导致了藩王们的叛乱,再加上大臣们与晁错关系不好,也反对晁错的做法,最后汉景帝是丢车保帅,杀了晁错。
晁错的结局是悲惨的,然而也怪他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晁错学的是法家学派的思想,结果形成了他刚强的性格,这样使得朝廷内外,上下一片反对声,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是以杀晁错为由起兵反叛的,然而也说明晁错做人很不谨慎给别人创造了杀他的理由。
除此之外,还要归功于一人,此人就是袁盎。
在晁错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时,对内得罪了朝庭重臣,对外得罪了众诸候王,早已经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削藩政策一出台,七个诸侯国随即联合造反,发动“七国之乱”。因为早有预谋,判军势如破竹,很快席卷全国大半土地。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意思只要杀了晁错,把我们的封地还回来,我们就退兵。
这些,还不至于置死晁错。直接导致他杀身之祸的导火索,是他一时心慈手软,放过的一个人:袁盎。
袁盎本是派到最大诸侯王吴王那里的相国,是朝庭派去卧底的,没想到这家伙到吴王那里大肆收受贿赂,被吴王打发得服服帖帖,反倒替吴王说起话来,说保证吴王不会造反,给朝庭形成了错误判断。晁错在削藩之前及时查出他收贿的事实,可景帝不忍杀了他,免官了事。等到“七国之乱”爆发,晁错认为这袁盎信誓旦旦担保吴王不反,现在反了,应该治他死罪。可手下有人说,证据也不是很充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算了吧。晁错哪里想到斗争是你死我活,心头一软,就饶了袁盎。看来,这晁错虽然“俏直深刻”,可能对事儿认真了些,对人可不是那么心狠手辣,还只是心太软。由此想到离晁错家乡不远的一个后辈小老乡:东汉时期“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陈番,在制定了剿灭太监的方案后,却把方案放在那些太监的眼皮子底下,自己照例歇公休,离开皇宫回家了。在这生死攸关的点儿上,你陈番还有功夫歇公休,太监们可不手软,还不趁机把你干掉了。那是跟“七国之乱”齐名的“党锢之祸”。
袁盎对待晁错,也是如此。袁盎绝不放过他。有人故意走漏消息,把晁错要杀袁盎的消息告诉了他。这袁盎想尽办法,见到景帝,对景帝说,七国本意不是造反,我有一计,可让他们退兵。景帝刚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忽然来了个全国大乱,哪见过这样的阵势,早吓得没了魂儿。一听有退兵良计,高兴得不得了。袁盎说,诸侯并不反对皇上,只是反对离间刘姓君臣的晁错,只要把晁错杀了,我保证能劝他们退兵。六神无主的景帝沉吟良久,经过内心痛苦的斗争,终于做出了贻笑千古的决定:杀掉自己的恩师。
就这样晁错最终被腰斩于市,想必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死在了自己甘愿为之献出一切的“爱徙”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