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最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却未能称帝,否则清朝将更加强大
清朝的建立得益于最初几位统治者,他们虽然不是开国皇帝,却为清朝取代中原王朝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今天我们说到这位他是清朝最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却未能称帝,否则清朝将更加强大。
此人就是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他十四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还被自己家族的大小贝勒活活逼死,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少年,实在是不能承受,雪上加霜的是,暂时没有权力的他只能寄居在别人家。
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受尽侮辱,但都忍了下来,可他的兄弟却不能忍受侮辱,整天就是惹事生非,于是多尔衮只能分出精力去照看他的兄弟,有好几次他的生命都保不住了。后来他又被寄养在了代善家中,或许这一家人没有欺负他们,但无论何时多尔衮只有自己一人,他时时刻刻警惕着,生怕被别人抓到错处。
大家虽是同为兄弟,但同父异母,加上皇室本来就不是安分之地,每个人都在争取着自己的利益,所以多尔衮还是会被许多人欺负,莽古尔泰,豪格等人,自然皇太极身为其中权力最大的人,他受的欺负更加不会少。可即便这样身处险境,多尔衮还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活了下来,他甚至还发展了自己的势力,直到最后就连皇太极也不能对他怎样。
皇太弟身为继承人,为什么他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杀掉多尔衮呢?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多尔衮一人很难活下来,但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兄弟之间自相残杀,他给了儿子强大的两黄旗,如此皇太极无法直接杀死他们,本想着找到他们的把柄,总会处理了他们,但没想到多尔衮会如此谨慎。
当时的多尔衮还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父亲去世,母亲被人活活逼死,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也给他埋下了心理阴影,认为只要拥有权力,才能够活下去,所以后来拥有了权力的他,有了更大的野心。
他时刻处于险境之中,据说他不会多睡觉,就连睡觉的时候也总会保持清醒,床边放着武器,时刻准备杀敌或者自杀,如此紧绷着一根弦,周围的一切都不能轻易相信,就算是亲人,他们也只想着除掉他,更何况还有一个弟弟需要保护,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而是坚忍不拔地活了下来,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才能成功给自己赢得权力,让自己生存下来。
于他政治才能相符的他军事才能也不弱。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后,意识到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之向背对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派人劝降吴三桂,携犒银四万两、黄金千两,另有敕书,封吴三桂为侯。此时,总管京师兵马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已在北京被捕,李自成令他给儿子写信劝降。吴三桂见状,只得投降李自成。
当吴三桂率部行至永平府(府治今河北省卢龙县)西沙河驿时,惊闻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刘宗敏掠去,便冲冠一怒为红颜,突然调转马头,再次返回山海关。吴三桂心中明白凭自己的军事实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顺军抗衡,于是连夜修书给关外的多尔衮,意向清军“借兵”。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重返山海关,便亲率20万大军东来。一场大顺军与关宁军、清军之间的大战瞬间上演了,结局以大顺军惨败西撤告终,多尔衮在此战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
首先,慑服人心,为我所用。起初,吴三桂怕担降清负君之罪,只是向多尔衮“借兵助剿”,眼看大顺军已与自己交上手,打得自己焦头烂额之时,多尔衮还按兵不动,吴三桂无奈,只得点齐将官精骑,出关突围。在清营里双方达成协议,吴三桂率兵投降清朝,同时下令开关迎兵。多尔衮此举,一来可以收服吴三桂,为清所用;二来,可以排除吴三桂诈降的可能。
其次,知己知彼,谋定后动。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山海关以后,并没有立即投入战斗。他认为,大清铁骑虽然骁勇善战,屡败明军,但从来没有与大顺军交过手,“吾辈曾攻北京,不得入,而大顺军指日便破之,未知其战力,宜先观而后动”。于是,多尔衮便命令清军埋伏起来,让吴三桂率领关宁军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交战。
最后,精抓时机,一击即中。正当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大军酣战之时,多尔衮下令开始突击,清军如弦上之箭锐不可当。大顺军在一片“满兵来矣”的惊呼声中被冲过来的清军压向海边,以致“死尸相枕”。
他的战功堪称声名显赫。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那么如此之高的能力,他又为何自己不称帝呢?
其实,分析一下皇太极猝死时的满清形势,就能够弄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皇太极有两个孩子,拥戴豪格的这一派人马,远比多尔衮支持的福临人多。因为豪格本身就控制着篮旗,此外两黄旗认为如果他上位的话,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当时他们就一个目标,坚决不能让两白旗支持的人上位。这时候争论不休,就只能通过“八王议政”来商议了。不妙的是,无论是索尼还是鳌拜,都旗帜鲜明地表态,豪格能当皇帝。
尽管也有人提出立多尔衮,但他本人则肯定不敢答应,因为索尼等人,绝对不会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又有人提出,要不让代善出来当皇帝?没想到代善也是一个人精,他说的话模棱两可,既不得罪多尔衮这头的人,也恰到好处地选择了示弱,以病为由先行退出了这场争论。这时候豪格算是看明白了,敢情大家嘴里喊着拥戴,其实只不过是拿自己当筹码呢!
为此他也不愿意干——因为即使干上了也肯定是傀儡啊,还不如收拾着篮旗要紧。这时候两黄旗又出来发话了,反正我们就一个意思,必须得立皇太极的儿子,否则我们要拼命!多尔衮一看,多亏自己刚才谦让了一番,否则真有可能将矛头转到自己身上,为此就决定立福临。他心底的意思就一个,反正不能立豪格。
这时候大家都算是看明白了,在“八王议政”的钳制之下,谁想独吞利益都是不可能的,当然火并就更不划算了。于是大家就选择了妥协,最终福临就这样上位了。事实上多尔衮还有个小心思,就是趁着顺治年幼,赶紧把豪格一派给打压了,当然这也符合顺治的利益,虽然豪格是大哥,但更是皇位的竞争对手嘛。也正是通过这个套路,多尔衮逐渐地将权利掌控在自己手里。那么有人急了,分析了这么多,他为何不称帝呢?其实说到这里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在他掌控了局面的时候,没时间了,他到站了(天不假年,死时只有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