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明朝末年,财政到底有多拮据,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王朝,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介放牛郎到统治阶层的顶端堪称逆袭,他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裕,可是明朝末年财政却很拮据,那么是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明朝有多穷,这从当时的官员就可以看出,明代的俸禄制度标准是按照禄米来计算的,但问题并不是用的全部大米,其中还有把大米折算成钱、绢布、苏木、胡椒等物品,至于一石大米换多少绢这全看朝廷的意思,朝廷说它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而不看市场的意思。比如宣德八年,市场价一匹布4钱银子,一石米三钱银子左右,可是在朝廷的定价里,一匹布值13.3石米,活活变成了十倍的价,这不是在抢劫吗?

这样官员们就被逼上了一条道路,不得不去收受贿赂来过日子。清廉的官员过得实在是凄苦,可说是朝廷辜负了这些栋梁。

海瑞在淳安做知县的时候,不收受任何贿赂,没有灰色收入,他只能种菜吃,母亲过生日,他给老妈买了两斤肉,还被上司胡宗宪当做了新闻。等后来他做了吏部侍郎,也依然清贫如故,死的时候家人连丧葬费都凑不出。

说完明朝的穷,我们再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朱元璋建立了一个高度专制的朱明王朝,皇帝拥有大量私产,土地是有限的,皇室拥有的不交税的产业越多,则能缴税的民田和官田则越少,而官员俸禄来源主要是官田税收。皇室宗藩问题严重到一个什么地步呢?嘉靖年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润曾上书朝廷,谈过:“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多么可怕啊,最要命的是王府成员还在不断壮大。

王府成员壮大,公务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僧多粥少,洪武时,全国的武官人员不过2.8万人,文职人员2.4万人,到了正德皇帝时,文武官员总数已经超过十万,冗官自然导致了无钱发薪俸,朝廷只好想办法克扣了。

那么明朝末期的穷除了以上的这个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导致的。

一,税制改革失败是主要原因

明朝由于实行重农抑商国策的原因,农业税的确成为了朝廷财政的支柱。例如到隆庆四年(1570年)左右,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3078万两,但其中的农业税却高达81%,工商杂税只占到了12%。进入嘉靖末年,朝廷财政拮据的情况已经出现,此后朝廷虽然多次进行了税制改革,但又因各种原因先后三次被废。

1、张居正去世,税制改革一次失败。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改革,而税收方面的改革重点就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效果是明显的,朝廷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但这却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张派开始遭受清算和打压,此次改革宣布失败。

2、万历皇帝去世,税制改革二次失败。张居正的税收制度被废后,万历皇帝明显感觉到了国库的紧张,因此又开始通过向各地征收矿税的方式,增加国库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用在了支持边镇用度方面。不过虽然内库属于皇帝的私房钱,但其收支仍然受户部干预和管理,因此万历的这种做法被称为了所谓的“贪财”,而事实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大部分都是由内库支撑的。在红丸案移宫案之后,东林党开始在万历死后再次把持朝政,掌权后的他们立即废除了万历制定的税制,使得国库再次开始紧张。

3、魏忠贤去世,税制改革三次失败。天启年间,由于辽东战事吃紧,空虚的国库根本无法应对巨大的支出,于是魏忠贤掌权后,开始再次着力推进税制改革,他的做法是加大工商税的征收,并派遣镇守太监对税收情况进行监督。使得国库开始再度充足起来,但这却加剧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冲突。天启皇帝死后,在崇祯皇帝支持下魏忠贤迅速道台,东林党再次掌权,于是工商税再度被废。至于辽东的战事,则是怎么省钱怎么来,再加上各层将领的盘剥,导致辽东缺饷越来越严重,最终激起兵变。

三次税收改革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其实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朝廷用度紧张的问题,但最终都在代表士绅利益的文官,尤其是东林党人的抵制下已失败告终。

二,土地兼并严重,特权阶级的合理避税

既然朝廷以农业税为主,那么前中期的农业税都能够支撑朝廷用度,为何到了明末时期农业税却无法满足朝廷的支出了呢?我认为主要就出在了土地兼并严重和特权阶级合理避税两点上。

1、土地兼并极为严重。明末时期,由于朝政的整体腐败,民间土地兼并情况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皇室宗亲、各级官员与民争利,他们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力或掌握的财富,大量侵占官地和民间私田,甚至连太监、勋戚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大片土地,导致全国大部分土地都落入了这些利益阶层手中。

2、特权阶级的合理避税。然而就是这些掌握着全国大部分土地的利益阶层,他们却又拥有另一项特权,那就是根据明朝的律法规定,举人(及以上功名)、僧侣、皇室宗亲等阶层是可以不纳税的。这也是为何普通百姓和无功名的地主会用“投献”的方式,将自己土地挂在特权阶层名下的原因。

综上所述,特权阶层通过各种方式将全国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他们又可以利用制度漏洞来不用纳税,朝廷的收入怎么可能不减少。

三,天灾人祸不断

从17世纪开始,即万历后期开始,明朝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发生严重变化,北方风沙日益严重、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减。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气温的骤降和降雨量的减少也达到了秦汉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整个明朝末期可以说灾害不断,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灾害此起彼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以土地为生的底层农民的生存。

各种自然灾害的持续爆发,导致土地铲除急剧下降,这不仅导致以农业为主的北方百姓生活极为困苦,自然也严重影响到了朝廷的收入。如果这种现象在盛世,朝廷或许还有能力应对,但却恰恰出现在了明朝末期,这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这正是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导致了李自成提出只要一百万两就立刻投降,明朝都拿不出来,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