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上最奇葩的状元,馒头状元,凭借一麻袋馒头,被康熙钦点为状元!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可以说是筛选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榜首的被称之为状元更是文采非凡,可是历史上总会出现奇葩的各例,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史上最奇葩的状元,馒头状元,凭借一麻袋馒头,被康熙钦点为状元!
隋文帝杨坚发明了科举制,从此之后古代就进入了科举时代。不过隋朝时期,科举制没有大规模的有应用,到了武周时期,在武则天的带动下,科举制成为了吸引人才的手段,这要比汉朝时期的举孝廉好得多。在当时来说,举孝廉存在很大的弊端。
反而科举就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科举为历朝历代都输入了很多人才。天下的读书人,通过科举有了出头之日。纵观历朝历代的科举来看,想要中状元,实在是太难了。从唐高祖时期开始,直到光绪年间,一共出现的状元有592人。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科举人数,远不止这些人。
从这样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想要中状元绝对是非常难得。假如一个人能够考中举人,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通常情况下状元都是皇帝亲自殿试出来的,也就是皇帝亲自考试的,没有真正的水平,肯定是考不出来的。这就可以看出一个状元的能力。
一般来说,科举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场。能够考到乡试的水平,就已经是出人头地了。科举考试的每一场考试都要持续数日之久,即使是殿试的时候,考生面对的是皇帝,在这时候考生通常会紧张,不过个人有个人的办法。
康熙年间,就出现了一位考生,在殿试的时候,由于需要考一天,这个时候考生都会携带食物。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允许的,考生进入殿试的环节,足以说明考生的实力。这个时候考生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中。康熙年间一个叫做李蟠的考生,就是个例外。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6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