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曾擒获明朝皇帝的瓦剌部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瓦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瓦剌,自称是卫拉特。元朝时称斡亦剌、明朝称瓦剌、清朝称卫拉特。最初并非是蒙古人,后来被划入广义蒙古族。瓦剌民族是如何一步一步崛起的呢?瓦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368年元朝衰亡退回蒙古高原以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剌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剌的渊源又如何呢?

瓦剌部游牧于漠西,在成吉思汗帝国时期被分为4000户,其首领为大汗的臣属,并与蒙古皇室保持联姻。到北元时期,在蒙古汗廷和明朝长期对峙的同时,东西蒙古诸部也互争霸权,内讧不已。瓦剌部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东蒙古分庭抗礼,并作为独立的政治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托欢和也先时期,瓦剌蒙古的势力空前强盛,一度统一蒙古各部,操纵蒙古实权,充当着当时蒙古高原上的主要角色。明朝把当时蒙古分称“瓦剌”和“鞑靼”。

1368年朱明建国,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上都,史称“北元”。明朝对“北元”的连年征讨和蒙古诸部间长期的同室操戈,使元室后裔日趋衰微,为漠西瓦剌蒙古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明初,元室后裔仍致力于重新入主中原,大汗自统大漠南北,在辽东和陕甘两翼分别有丞相纳哈出20万之众和河南王王保保(扩廓帖木儿)10万大军。蒙古不仅拥有强大的武力,而且元后裔可汗仍被视为蒙古的正统。

蒙古与明朝一墙相隔,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地理方面都构成对明朝的严重威胁。对此,明朝采取了重点打击东蒙古势力的对策,进行了“犁庭扫穴”般的频繁征讨。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北征,占领元上都,元顺帝退守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翌年,顺帝死,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五月,明军攻克应昌,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十骑退至漠北哈喇和林。是年,明军又进攻甘肃,王保保败北,经宁夏退往哈喇和林。此后,明廷又几次派兵北伐,夺取北元在漠南的许多据点。

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死,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时王保保等大部分北元将领或死或降,唯独丞相纳哈出坐镇金山,控制辽东,成为北元的一大屏障。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朝派25万大军直驱辽东,迫使纳哈出归降,并乘胜前进,于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在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大败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可汗败走,不久身亡。

翌年,明朝在东北蒙古地区设立泰宁(今吉林洮安附近)、福余(今齐齐哈尔一带)、朵颜(今绰尔河流域和洮尔河一带)等“兀良哈三卫”。1391年明军攻破哈密以后,明朝基本控制了甘肃、哈密、北元漠南大部及辽东地区,元势力几至瓦解。到永乐朝,明成祖屡兴兵事,经略蒙古,于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年和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即所谓“五出三犁”。除了1414年远征瓦剌外,其余四次都是征讨东蒙古,倾注全力攻伐蒙古可汗势力,以求解除对明北边的直接威胁。

元末明初几十年战争动乱之际,瓦剌蒙古远居漠西,没有参与明蒙战争。当时瓦剌北与乞儿吉思为邻,西南与别失八里、哈密毗连,最东到达达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瓦剌免遭战乱,当东蒙古势力衰微之际,瓦剌却异军突起。他们已不甘于“黄金家族”的附庸地位,步步东进,1399年左右乌格齐哈什哈率兵袭杀额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实权。瓦剌迅速地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军政势力,至脱欢、也先时期达到了全盛,其势力范围覆盖了整个天山北部地区及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瓦剌已经摆脱蒙古可汗的羁绊,成为了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蒙古的历史舞台上。

在脱欢、也先时期,瓦剌向西域扩张。1418年(永乐十六年),明廷准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马哈木死后,瓦剌诸部曾一度主要由土尔扈特贤义王太平和辉特部安乐王把秃孛罗统辖。二人一心,在对内对外方面采取一致行动。向明廷进贡时,脱欢的名字排列在他们的后面。当时,土尔扈特成为瓦剌诸部的支柱、靠山和后盾。

瓦剌的势力不断向西南发展,迫使东察合台汗国(别失八里)歪思汗迁都至亦力把里。永乐十九年(1421年),脱欢袭击哈密城,并向歪思汗发动进攻。脱欢是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决不会甘心长期居于太平、把秃孛罗之下的。到宣德元年,他吞并贤义、安乐二王领地,吸收和硕特等加入联盟,统一了瓦剌。

至正统三年(1438年),他联合脱脱不花,击败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统一了漠北。为了缓和矛盾,供奉脱脱不花为全蒙古的汗,让他率领原阿鲁台和阿岱部众,居住在其故地,即今克鲁伦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一带。脱欢自为太师,居住在漠北,驻兵哈喇和林,并征服开平以北的哈喇嗔等部,掌握蒙古的政治、军事实权。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长子也先即太师位,他继续将重“求大元一统天下”作为己任,吸取脱欢图谋汗位遭到失败的教训,不急于称汗,而是继续与脱脱不花保持君臣和联盟关系。他还封脱脱不花弟阿噶巴尔济为济农,让其管辖右翼,并将女儿齐齐克嫁给济农子哈尔固楚克为妻,结成姻亲,以牵制脱脱不花。

然后,用“黄金家族”的威望,南征北战,扩充实力,以达到夺取汗位及恢复大元统治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先与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和联姻结盟等手段征服和拉拢周围诸部族。1443年瓦剌进攻哈密,同时也袭击了沙州、赤斤一带。随着对哈密控制的加强,瓦剌也遣人去沙州卫都督困即来、赤斤蒙古卫都督同知且旺失加那里,求结秦晋之好,并授给“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等官,又擅置甘肃行省名号”通过这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到1447年,瓦剌已控制了沙州等三卫,进而很快把哈密至嘉峪关一带进入中原的要道夺取到手中。

瓦剌在武力迫使察合台后王西迁,控制了明朝的西北诸卫后,极力向东方发展势力。也先对兀良哈三卫实行怀柔政策,于正统六年(1441年)娶泰宁卫指挥隔干帖木儿 之女,又娶泰宁卫拙赤之女为妻,与三卫结成姻亲,从而与三卫关系更加密切、并诱使 三卫背叛明朝,充当其侵袭女真和明边的先锋。

也先志在统一全蒙古,因而,他井不满足对三卫的控制,还想彻底征服之。正统十一年(1446年 ),也先 又借口搜索阿鲁台的余孽,进兵兀良哈三卫。军事上的不断进攻使兀良哈三卫中朵颜和泰宁 二卫最终投降也先,而福余卫人众则“避于恼温江(今嫩江)居住”。至此,瓦剌建立了元亡以后最大的蒙古帝国。

随着瓦剌的做大,此时的也先也有了恢复大元王朝的野心。于是,1449年7月,也先以明朝侮辱蒙古使者等理由,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北方重镇大同。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亲提50万大军来到大同。因为前线败报频传,王振也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便想着皇帝临幸他的家乡蔚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结果,刚走了几十里路,王振又害怕大军踩了他的庄稼,放弃了由近路回京师的方案,大军改由原路返回。结果,明英宗来到土木堡时,就发生了惨烈的“土木之变”。

明英宗被俘后,明皇太后又立英宗之帝景泰帝继位,明军在大臣于谦的带领下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而后,也先看明英宗已经失去了价值,又将其归还,并且还恢复了向明朝的朝贡。

1554年,也先被部下所杀,瓦剌逐渐衰落。同时,鞑靼部也出现了一位有作为的大汗——达延汗。他不仅统一了大漠南北,还把瓦剌逼到了西北一带。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瓦剌,祈求向明朝投降,但被明朝所拒。到了明朝末年,蒙古三部之一的兀良哈被鞑靼吞并,而瓦剌则被逼到了天山以北、大漠以西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的瓦剌,又被汉文史籍称为是卫拉特或者额鲁特,实际上这三个名字,指的都是同一个蒙古部族。卫拉特后来又分为了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四部。其中,在明崇祯年间,和硕特部进入青海,控制了西藏。土尔扈特因受准噶尔的排挤,在崇祯年间迁移到了伏尔加河的下游,并于乾隆年间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归附大清。

在康熙初年,准噶尔部兴起,并不断试图进攻内外蒙古。乾隆年间,清朝最后平定了准噶尔部。至此,整个蒙古都处于清廷治的下。在瓦剌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高光时刻,第一次就是也先在“土木之变”中俘获了明英宗,而第二次则是其和硕特部占据青海和西藏。但最终,瓦剌还是与中原王朝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