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不迁都南京?崇祯是如何死?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 彩的皇帝之一,不管他在怎么努力也没把大明王朝解救出来,被李自成占领了都城。那么在李自成攻陷都城前,崇祯为什么不迁都南京?崇祯是怎么死?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第一,从明朝的历史经验来说,北京城曾经被围攻过多次,其中包括瓦剌、皇太极这种比较强大的威胁,但最后都未能攻破北京城,无论也先还是皇太极,在勤王的援军到来之前,就都主动撤离了。
这种历史记录就会给当时的崇祯君臣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算你们李自成真的来了,就算朝廷没有能力在北京城下把李自成聚而歼之,只要闭门据守,李自成也是打不进北京城的,防守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主观上当时的崇祯君臣都没想跑,至少不认为已经到了非跑不可的地步。
第二,李自成从洛阳出发,一路经过太原、大同、宣府,都是当地守军直接投降了,基本上没有做什么抵抗,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强大的攻城能力,只是野战能力比较强,所以北京的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也许没有能力攻破北京。
而且,在崇祯君臣看来,李自成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流寇主义的,并没有打下一个地方就开始努力经营和占领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攻破之后大肆劫掠一番,很快就撤离了。也就是说,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来北京的目标不一定是攻破北京,俘杀达官贵人,而是试探性的。既然如此,只要北京坚决抵抗,李自成自然会知难而退。
第三,也就是一直有人说的问题,因为明朝一直有“天子守边疆”的传统,还没有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逃跑过,加上崇祯又是个特别爱面子的皇帝,所以他不想自己主动提出这个想法,而是希望大臣能先提出来,看看朝臣的意见。
但从大臣的角度来说,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为泄露了崇祯准备与后金议和的消息,引起舆论压力,最后崇祯皇帝自己不肯承担责任,就杀了陈新甲塞责舆论。这件事当然给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即便是皇帝想做什么,也要让皇帝自己说出来,其他人不能说,说了就有可能替皇帝背锅。所以,即便满朝文武都觉得可以避一避风头,还是没有下决心。
第四,从崇祯君臣的各自利益来说,之前朝廷因为辽东军饷紧张,崇祯让大臣捐款,大臣纷纷痛哭流涕,表示自己非常清廉,无钱可捐,而崇祯自己也守着自己的小金库不肯出钱,所以,君臣之间不仅是完全离心,而且是非常不信任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从朝臣的角度来说,如果真的要南迁,大批朝臣就必须要随行,在北京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就全都抛弃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他们坚持不南迁,就待在北京,就算李自成进了北京,也得招揽他们这些人,他们的家业也还是能保住。所以,他们都愿意投降,反正这国家是皇帝的,他们就是打工仔而已,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第五,以北京当时的守城能力来说,如果不出内奸,其实崇祯君臣的判断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李自成用不了多久,在北京周边抢掠差不多了,也就会撤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北京出了内奸,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
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1627年登上皇位,当时的崇祯皇帝只有17岁,一个17岁的孩子,面对着一个积弊沉重的国家,身上的重担之重可想而知。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崇祯皇帝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在生活上崇祯皇帝非常的节俭,对于女色也不怎么爱好。崇祯皇帝是一位积极上进,非常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用现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崇祯皇帝颇为贴切:“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繁忙的政务中,据说二十多岁的崇祯皇帝就长了皱纹,并且生出了很多的白发。
虽然崇祯皇帝非常想要有所作为,但是明朝的积弊太深了,崇祯皇帝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整个的朝局,最终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攻击之下,北京城破,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能够出逃的时候没有出逃,后来再想要出逃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崇祯皇帝在处理好一切善后事宜的情况下,与贴身太监王承恩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上,看着大顺军队浩浩荡荡开进北京城,哀叹一声,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上吊而亡。
而作为农民起义军首领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军纪极差,在北京城中居然过起了贪图享乐的帝王生活,最终被清军打败,自己也不得善终,让人不免觉得有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