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最有特色的战斗帽,日本军人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啥用的?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元素存在,就例如战争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军服。如果要说什么是二战日军最典型的标志,肯定就是战斗帽莫属了。二战日军最有特色的战斗帽是什么?日本军人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啥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的日军逐渐开始流行戴一种由当地的椀帽改进而来的软帽,不过如今椀帽已经难觅踪影。倒是这种没有骨架,也没有硬帽舌,采用棉布或毛呢质地的软帽越来越受到欢迎。到了1938年,日军开始换装九八式军服,这种款式简洁的软帽就成了九八式军服中的制式军帽。正式名称为战斗帽,也叫略帽。作为制 式军帽自然就要比较规范了,帽子正面中央有黄色五角星的陆军军徽,前面有皮质帽带,两边各有3个小通风孔,后面有可以调节大小的系绳带。根据材质分为士兵版和军官版,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的资源也逐渐耗尽,就连小小的战斗帽也深受影响,后期的材质和做工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早期的五角星军徽是黄铜的,后期就用布片了。
战斗帽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可以戴着战斗帽再直接戴上钢盔,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所以冬季如果光着脑袋戴钢盔,脑袋很容易和钢盔冻在一起,摘下钢盔时经常会把头皮都扯下来,成为日军中著名的“钢盔头”伤。要是戴着战斗帽再戴钢盔就不会了,而且战斗帽没有骨架和帽舌,比较柔软,对戴钢盔也没有什么影响。第二是比大檐帽的军帽更加透气也更加防水,夏季戴着更舒适。由于优点很突出,所以很快就在日军中得到广泛推广,不仅日本陆军,就连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开始采用这种战斗帽。海军将其称为“舰内帽”,军官的战斗帽下端有两道白色色带,高级将领的战斗帽后面还有荧光片,便于在夜间识别。
1940年以后,战斗帽更是几乎成了日本的国民帽,不仅是军人,就连官员、教师,甚至普通国民几乎都是人手一顶战斗帽。在中国,那些投靠日军的汉奸也都千方百计要搞一顶战斗帽,战斗帽简直就是日本人的象征了。
在日本军帽上的布片,被称为“军帽垂布”,也有的简称其"帽垂",是日军配发的制式用具。由于战争时期对日本的厌恶,因此这两片布也被中国人戏称为小孩的屁帘。
而对于这“屁帘”的作用,日本官方的说法是:为了遮阳和防止蚊虫叮咬等。
这种军帽还有种说法,是为了防止步炮兵或者专业炮兵等战斗时,耳朵被炮火发射所发出的声响给震聋,同时也为了减弱对方炮声。但是,貌似其作用并不大。
除此之外,由于在中国的南边的一些地区,其气候跟日本的天气是截然不同,因此当日本的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便常常会被林子里的毒虫所叮咬,甚至还有导致死亡的。因此,就佩戴了这种两边有块布的帽子,在走动的时候,这两个“屁帘”扑闪扑闪的,就会将蚊虫等赶走,听起来确实也是挺实用。
而且,其实日军的帽子上的两块布还被叫作透风襟,因为这东西不仅可以防晒,而且还挺通风,因此在冬天和夏天行军都可以派上用场。
而最重要一点就是,这两个帘子还有阻挡子弹的作用。没错,并非笔误,也并不是夸大其词,就是阻挡子弹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子弹直接往两个帘子的方向飞去时可以抵挡子弹的威力,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必死无疑的。其意思是,在战场上面,最常看到的便是枪林弹雨,而这些子弹有时候便会擦过脸上,而如果没有两道帘子的话,那么肯定是一个伤口,而有帘子的情况下,足够幸运还可能只是一个擦伤,而不幸的话就是掉了一块肉。
而其实,我们如果对日本古代武士以及士兵的服饰,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就知道,其实日本古代普通步兵作战时戴的都是阵笠,也就是所谓的斗笠,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时就有带“阵笠”的习惯,“阵笠”也就是士兵作战时戴的斗笠后面一块布帘。而其实这也就是那类似于“屁帘”一样的两块布,其作用便是遮阳帘。
因此,在日本近代以来,其军服实际上就是跟随了其日本古代武士的服装,在帽子上加了两块布。而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块布,但这在后来的日本人看来,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传承,因此他们对于这两块布是非常的重视的。没想到的是,这两块布本来的作用原本是为了遮阳,而演化到后来,竟然会成了精神层面的象征。这也许就是日本文化的差异吧。
早在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军服盔甲,就普遍地采用了护颈帘,而足轻以及枪兵队则是用布帘,而高级武士还有剃刀武士等则是有钢制的头盔。
其实到了后来的现代作战,日军军帽上的那两块布片的原本的作用,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最主要的还是,在日本人看来,保留传统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传承。因此,这两块布在精神层面上的作用,远比其实质的作用要大得多。
而后来这条被视为“护身符”的“屁帘”,也更被宣传为日本天皇对士兵的恩赐,且两块布是分别代表的“八宏一宇”以及“四海一体”。而这也是日军为宣扬“大东亚战争”正当性用意为“天下一家“。
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两块布竟然有这么多的说法,不过也知道了其实这两块布就是对日本士兵的一种心理安慰,并没什么大作用,这也难怪其他的国家没有效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