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秦灭六国时韩国有多不堪?如此弱小的韩国怎么还会被称为“劲韩”,都是因为一个人

秦国一统六国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今天就由说说秦国下手的第一个国家韩国,他究竟有多不堪,有为何被称为“劲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说商鞅孔子、庄子、老子等等,这些名留青史的人几乎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春秋争霸之后,经过常年的战争,到了战国时期,这时候就出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很多诸侯国被消灭。

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开始逐渐的走强。当初的春秋五霸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候的局面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于秦国不断走向强大,这时候的秦国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决心。这时候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出现了,他叫做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战国时期,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能够列入到战国七雄,那么韩国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当时韩国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战国时期很多盛产铁矿的山都是在韩国的境内。有了这些铁矿,韩国的发展自然没有落后。他们造出了达到万乘的兵车。

冷兵器时代,能够造出大量的武器才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就占据了优势,毕竟韩国的领土内有大量的铁矿。韩国因为占据了资源的优势,冶炼业相当的发达。在韩国的武器中,最为厉害的就是弓弩,这就相当于古代的“手枪”。

韩国的弓弩具有射程远的优势,弓弩的射程能够达到八百余米。对于韩国弓弩的威力,史书记载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这就相当于古代的机枪了。其次韩国的弩还很锋利,有道是“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在韩国的弓弩面前,即使是穿上盔甲,它的防御力也就和粗布衣差不多。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上了强大之路,那么韩国同样出现了“商鞅”,他叫做申不害,正是此人的出现,让韩国走向了强大。申不害的变法太过于依赖君主的德行,这与商鞅变法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君主昏庸,这套变法会最大限度的放大其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申不害的变法有弊端,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期间,韩国在十年的时间中,没有遭到诸侯王的进攻,史书对此记载为“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只不过到了韩国的后期,韩国就走向了灭亡。

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韩国就成为了秦国想要灭掉的第一个目标。为什么韩国会被第一个灭掉呢?

从秦国的战略计划来讲。秦昭襄王时,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战略思想是,通过远交离间东方各国,使它们成不了合纵之势;近攻就是谋求中原之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具体操作是,先攻韩魏,再拿齐楚,如此天下尽在掌握。秦庄襄王和吕不韦时期,秦国延续执行着此项策略。到秦王政亲政的时候,因为六国各自统治阶层的腐败堕落,再加上秦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各国内天灾人祸不断,民心不稳,使得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内外在条件基本成熟。

当时,秦和六国之间的态势,犹如一只老虎对六头野牛,一对一有优势取胜的把握,一对六不一定会成功。

虎攻牛则牛合,虎不攻则牛自斗。

此时,作为秦王政的重要谋士李斯,不仅继承了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他更能根据形势发展,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做法就是,先交好远方的燕齐两国,稳住隔壁的魏楚两国以防它们趁机捣乱,及时消灭最弱最近的韩赵。

韩赵一灭,立即进军魏楚,再一举东进,灭了燕齐;概括起来讲就是:远交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分化六国、逐一击破。

后来投秦的尉缭,更进一步给这个战略计划增加了具有操作性的步骤,即建议秦王政,不要吝啬财物,派人渗透到六国内部,用财物贿赂各国的权臣,大搞反间计,利用这些权臣来扰乱六国之间的合纵想法。

当然,这种扰乱分化也带来了另外一层效果,它不仅阻断了六国家彼此之间的合纵可能,同时也变相的离间腐蚀了各国家内部君臣之间的关系。

从韩国的地理位置来讲。自从三家分晋以后,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不仅四面受敌,更因为四周强国伺立,向外突破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

如果不是韩昭侯和申不害等人的变法改革,不要说跻身七雄之列,能够保国就已经是侥幸。

对于秦国来讲,韩国遏制了秦国经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秦国如果想向东有所突破,必须先清理掉韩国这个路障。

从穆公开始,秦晋、秦韩之间战争不断。

再加上韩国也曾被迫地卷入到魏齐、秦赵、秦齐之间的战事之中,因为连年战争,不仅人力耗损严重,就连疆域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小,到秦王政时,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阳翟与其周围的十多个中小城邑,战争潜力极弱。

而韩国之所以没有尽早被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缓冲作用,才在其余六国的相互牵制与制衡下,得以苟延残喘。

当然,太史公也有一种说法,韩氏家族在晋国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却能与赵、魏一样绵延十余代为诸侯,就是因为在赵氏孤儿这件事上积了阴德。

有德有报,恩有尽头,这会不会是韩国得以存在的另一层原因?有可能,但不可靠。

从韩国的军事实力来讲。韩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比较强,主要体现的兵器装备上,最有名的就是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为各国所畏惧,当时就有这种说法: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同时,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也能弥补一下人员数量及素质的不足,给蜷缩进城堡里的韩军增加了杀手锏。

写到里时,我想到了欧洲的瑞士,这个世界著名的中立国,之所以能够在各国的夹缝之间生存着,自然也少了背后的合作。

不过,再厉害的兵器,都得要人来操作,疲弱的韩国,经过不断的战争消耗,国内的人力资源逐年锐减,军力也到了即将枯竭的边缘。

秦国率先灭韩既是战略计划制定的,也可能因为此时的韩国军力太弱,打个开门红,找个彩头?

或许,这也是秦国对东方六国开始具体实施灭亡战略的一种试探行动。

结果是韩国被灭,秦国有惊无险!

从秦对韩的实际作战来讲。在持续的秦韩之战中,多以韩国败北。

当然,弱势的韩国,也没有坐以待毙,也曾采取过积极的疲秦阻滞办法。

长平之战后一年,公元前260年,合纵家苏代受赵韩两国的委托,成功游说范睢劝秦王罢兵,导致范睢与白起二人将相失和,拖延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也给其他国家制造了机会。

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赵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又拖延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

公元前249年,秦军攻韩,兵败的韩国派出了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建设郑国渠,以便消耗秦国国力。

公元前246年,在信陵君的游说下,六国联军大破秦军,逼得秦军退回函谷关。

公元前243年,春申君再率联军,将秦军逼回函谷关,但秦军最后却转败为胜,大破六国联军。

公元前241年,齐、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结果被秦军分别击破。从此后,各诸侯国之间再没有出现过有实际意义的联军抗秦行动。随后,秦军攻赵,蒙骜被赵军老将庞援打败。

公元前238年,秦国发生嫪毐之乱。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罢相。

公元前233年,秦军攻韩,韩王安纳地献玺,降为秦国藩臣。同时,韩非被迫入秦。入秦后的韩非,因为阻秦护韩的行为影响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战略,最终被逼自杀。

据秦史记载,公元前231年,韩王安自己献出了南阳后,秦王政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不过,关于南阳归秦这件事,史书上还是有不同记载的,后面会再说。

公元前230年,这个内史腾率秦军攻韩,破韩都,虏韩王,灭韩国。

这也为之后的一统六国,创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