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明朝为什么能成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真是因为捡了便宜吗?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开始至清朝没落约有四百多位皇帝,在大多数皇帝等心中都有着一统天下等愿望,也因此发生了多次等北伐战役,然而其结果是唯独明朝成功了,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几场著名的北伐战役。

南宋高宗时期岳飞北伐

岳飞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击败叛将李成,收复襄阳;又乘胜北进,从伪齐手中收复邓州、唐州及信阳军。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自襄阳大举北进,相继收复颖昌(今河南许昌)、淮宁(今河南淮阳)、郑州,又配合敌后抗金的李兴收复洛阳等地。七月,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元帅宗弼之军,又在颖昌大破金兵的反扑,乘胜进至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金军对垒,准备渡河收复失地;由于岳飞的胜利进军,河东、河北人民纷纷响应,袭击金军,断其归路。

金人大恐,准备退回北方。就在这时,秦桧与襟高宗谋弃淮河以北之地与金人求和,急诏岳飞班师,岳飞被迫退兵,所复诸州再次丧失。宋高宗杀岳飞,自毁长城,也毁掉了岳飞北伐的成就,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得了暂时的和平,这就是“绍兴和议”。

南宋孝宗时期的张浚北伐

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派张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派手下将领李显忠和邹宏渊北伐。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

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和议”。

南宋宁宗时期韩侂胄北伐开禧二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在杨皇后支持下,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并将他的人头函首送到金国。

例如这般失败的战役还有许多,但是也有成功的,那就是明朝。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发动的对元北伐并取得胜利,一直为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此次北伐是中国古代史上首次由南向北获得成功并最终建立大一统政权,其成功的原因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深究不息,笔者也不例外,将在之后撰文另行分析。今天就先奉上一篇历史科普文,为大家捋一捋北伐的经历和过程。这里将讲述的北伐是指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到洪武二年(1368年)九月近两年时间的攻伐过程。这里并不包括后来自洪武三年正月乃至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发动的以彻底灭亡元廷势力为目的的北伐战争,这一点许多历史写者都未做出明确的区分。一、北伐定策

北伐战略的确定至正二十七年,在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整个长江中下游已经纳入囊中后,朱元璋便着手对付当时的正统王朝也是最大的势力——元朝。在与臣属诸将商讨北伐攻略时,朱元璋集团确定了北伐中原、进取大都的决策和部署:先取山东撤其屏障,再移兵由淮入河,拿下河南破其藩篱,接着拔关陇扼其户槛,最后攻下大都。当是之时,元廷实力尚存,仍“控弦百万”,与明军军力不相上下。然而内部纷争较多,军事力量四分五裂,山东王宣对元廷反复无常,“河南王”山西扩廓帖木儿已与元廷阳奉阴违,关陇守将李思齐、张思道相互猜忌无常,云南梁王拥兵十万而与元廷隔绝甚远,基于这样的形势,朱元璋所定下的决策部署是极为正确的。定下战略后,朱元璋兵分三路,北伐一路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领主力二十五万由淮入河,直击山东,同时分遣以邓愈为征戍将军,进取河南南阳牵制元军。南征两路分由征南将军胡廷瑞、何文辉进取福建,湖广平章杨璟、周德兴等分攻两广,解决北伐后顾之忧。二、直取大都

朱元璋首次北伐过程示意图北伐首战为毗邻淮北的沂州(今临沂),明军逼迫王宣、王信父子投降,旋即二人复叛,徐达引兵再次攻克沂州,将二人杖击至死。接着拿下扼守中原与胶东要塞益都,山东其他诸城望风或降或逃,趁胜拿下山东首府济南。拿下山东大部的北伐军经过休整后,便驻守进取河南。北伐按照预期的规划进行的十分顺利,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国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正月,命邓愈为征戍将军,从湖北北上进取南阳,配合徐达夹击河南。二月徐达派遣常遇春横扫山东其他城镇,独立领军出击河南,击败元丞相也速。不久,常遇春拿下山东西北部最后一个要点——重镇东昌,全山东遂平。三月,徐达东出乐安,汴梁守备空虚,徐达长驱直入,接连进取洛阳,平定河南过程极为顺利。旋即,开始战略第三步——攻取关陇。徐达派遣冯宗异、康茂才攻克陕州,陕州战略地位极为关键,东据崤山关,西临潼关、秦川,北接晋、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拿下陕州后顺利“进兵攻潼关,李思齐、张思道弃关宵遁”。这年五月,刚登上皇帝位的朱元璋行至汴梁,督察诸军北伐进程,商讨下一步作战方案。此时山东河南皆已平定,关中元军门户已失,仓皇无措,元军主力扩廓帖木儿知明军势不可挡,退守山西观望不前。而在河南已经聚集了徐达、邓愈、冯胜三路大军,基于这样的大好形势,朱元璋决议抓住战机,“趁胜直捣元都”。随后便分路北近,均势如破竹,一路上元军守将几无抵抗。明军诸将汇集于大运河重要战地临清,顺运河而上,目标直指大都,元廷大震。出乎于所有人的预料,甚至连朱元璋本人都未曾想到,元顺帝竟然弃百年首都不顾,仓皇北逃上都开平。明军北伐过程极为顺林,朱元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其主要战略目标,洪武元年八月便攻克大都,改为北平府。

三、铲灭残余势力

夺下元廷首都北平府后,山东、河南、河北的元军势力已悉数被荡平,明廷便开始着手经营发展。在西北部元廷尚存此前退守山西的扩廓帖木儿部以及逃奔至陕西的李思齐、张思道等部。扩廓帖木儿的军事实力相信诸位早有耳闻,在洪武五年决定明廷对北元剿灭的关键一战中,于岭北之役击败徐达,一战改变了后面近十年明廷对北元战略态势,连朱元璋都称其为“奇男子”。不平凡的王保保在此时同样也给进军山西的明军迎头重击。洪武元年九月徐达派遣常遇春、傅友德等进发大都时,另遣一路由汤和率领,自泽州趋向山西,而退守陕西的扩廓帖木儿遣兵在韩店迎击汤和,史书记载“明师大败”,这也是自北伐以来,明军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失利。此时仓皇北奔的元顺帝命其收复北平,扩廓帖木儿率大军出雁门关,试图由保安州经居庸关攻袭北平。而这时的北平留守军队较少,大军已随徐达准备增援遭遇新败的汤和进攻山西,倘若北平被扩廓帖木儿夺走,这对于新生的明王朝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而且此后再行收复也不知困难几何。处于此时战略转折时机的徐达再次发挥出了不世名将的风采,行围魏救赵之计直接攻打扩廓帖木儿老巢太原以援北平,扩廓帖木儿无奈只能率军回援。常遇春遣精兵夜袭其营地,同时约降其部将为应,明军奋战俘敌近四万,扩廓帖木儿一战而败,逃奔甘肃,徐达趁胜攻克太原,山西基本平定。潼关早前就已经拿下,此时山西又平,明军便于洪武二年二月进军平阳,图取陕西。三月徐达自蒲州渡过黄河,举兵直取陕西关中重镇奉元(西安),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明军,张思道闻风而逃。同时常遇春、冯宗异等直取陕西另一重镇凤翔,驻守凤翔的李思齐不敢应战,领军十余万直奔临洮。完成了关中战略要地的获得,下一步便是着手消灭张思道以及李思齐等军事力量。徐达采取先取临洮再下庆阳,先灭李思齐再取张思道。走投无路的李思齐穷蹙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而据守庆阳的张思道等部竟选择降而复叛与明军决战。张思道留下其弟张良臣据守庆阳,只身逃往宁夏却被扩廓帖木儿而控制。张良臣听闻其兄被执,便先降明军,而后却又叛变,甚至激起了西北元廷残余势力的反扑。这一阶段的争夺最终以历时三个多月的庆阳攻坚战的胜利而结束。史料记载:“徐达自入中原,未尝少衄,独陇右之克甚艰。”

为什么那么多朝代,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呢?

其实这也算是朱元璋捡了个便宜,当时元朝内部的争斗使得元朝的整体国力下降。当时成吉思汗扩大的国土面积十分的庞大,但是在他死后,为了争夺皇权,所以继承人们也是大打出手,元朝很快就陷入分裂的局面。虽然当时忽必烈成功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但是实际他统治的还只是他自己原来的那块土地,让元朝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这场内斗还没有结束,所以当时元朝的皇帝一个接着一个换。

而到了元朝末年,权利的斗争变得越发强烈了,甚至连军队内部都开始打了起来,所以也没有去压制朱元璋的起来。当时元军的两大主力还在互相攻打中,这时明朝军队已经开始进攻河南了,所以李,张和王保才停火。但是他们依旧是没有去支援河南,只是互相牵制住。直到河南被明军彻底攻破了才决定共同对抗朱元璋。可是即便后来皇帝命令元军四条路线出击,阻止明军继续进攻,可是也只有朝廷里的几个人听命,其他的握着军权的大将没有人听令。当时王保看见情况不对,也不去支援大都,而是守着自己的山西,包括当时元朝的军阀李思齐等人。

所以当时元朝很快就被攻破了,因为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各个军阀势力又被分割开了,逐一挤破,直到后来真正的蒙古人都撤回了北方。而且明朝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们发明了强大的火器。所以这对当时蒙古的骑兵很有杀伤力。但是因为明朝自己的马匹并不行,而且重火器不方便运输,轻火器杀伤力不够,所以当时只是将元朝赶回了蒙古,而没有深入草原追击。而且朱元璋这个人打仗很稳,一步步的推进。而且都是先攻打山东,河南等地,这样就可以将元都包围在其中,而且只留给了元军一条北撤的路,这也是朱元璋怕对方拼死,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