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吴三桂为什么被称为汉奸?他若推到了清朝,史书对他的评价又将如何呢?

吴三桂是明朝著名的汉奸,那么他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事被这样称呼呢?如果他推到了清朝,史书对他的评价又将如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来说说他为何被称为汉奸。

汉奸这个词语我们很常见,大多指的是在抗战日期的亲子分子,他们不仅忘本忘根,还跟着日本人一起欺压国人百姓,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我们统称他们为汉奸。当然了,汉奸可不是出现在抗战时期的,只不过在抗战时期“发扬光大”了。

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吴三桂的经历算的上是“传奇”了,从年轻时候,到壮年,再到中年,末了也闹出了一大动静。可谓一辈子都不消停,历经两朝,身兼要职,见证一个朝代的覆灭,也经历一个朝代的建立。在他的身上也有很多个第一,诸如:做了明朝最后一个汉奸,杀了最后一个汉人皇帝,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位汉人封建政权,帮助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身上的故事,还要从崇祯皇帝时候说起。

内忧外患,却为忠臣之名:

在崇祯时期,他的父亲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续弦之后,吴祖两家就成了大明王朝抗击后金政权的主要力量,而且吴三桂在父亲和舅舅祖大寿的影响下,可以说平步青云,并且仕途顺利,不到20岁中武举人,23岁当前锋右营参将,26岁做了副总兵,次年就当了宁远团练总兵。而且深受崇祯的认可,还赐给了他尚方宝剑,也是表彰他勤王有功,虽然也不是吴三桂的功劳,但他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响应崇祯的号召,及时回防到达北京。也说明吴三桂并非其舅舅那般容易做叛臣和汉奸(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那时候已经降清了),在当时,吴三桂的名声在汉人口中还是不错的,而且崇祯也把吴三桂当做救命稻草,在临了的时候,还让吴三桂放弃坚守宁远城而回防北京,抵御闯王李自成的进攻。

当时对于明朝来讲可谓“内忧外患”(内有多个农民起义政权,其中李自成已经建立了大顺政权,并多方笼络吴三桂,外有后金政权皇太极,也在积极争取吴三桂,加上有其舅舅祖大寿的劝说),这里的内忧外患并非区分女真族为外国人哈,只是小玥为了读者更为清楚地了解这个意思。女真族,即满族,还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哈。不要误会哦。题外话。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吴三桂都没有反叛,背叛崇祯,而是遵旨回京师保卫,可惜在吴三桂到达玉田,即河北省唐山一带的时候,就接到了崇祯自缢煤山,理论上来讲,明朝就此灭亡了。讲到这里,吴三桂仍是可以算得上忠臣了,也符合为人臣子的本分。

无主之臣,无奈降清:

但是失去靠山和归属的吴三桂何去何从?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他是为了寻求靠山,甚至活命的机会,可以做选择,这样的选择也无法让人从客观上去判定他的忠奸。吴三桂没有直接辅佐明太子,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当时的明朝已经是烂到地上了,而且后期出现了多个明朝接班人,各种王,前赴后继地称帝,短短的时间内经历四个皇帝,一个监国,气数已尽。但吴三桂好歹也曾经是明朝臣子,崇祯死后,并没有立马投降,而是游走于当时各个政治势力之间,尤其是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而在此间出现的传奇故事,也是比较多的电视剧讲到的桥段,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为爱妾陈圆圆与李自成决裂,并且假意归顺李自成,最终联合清抗李,击败了李自成,让多尔衮入关,让清军定都北京,并且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到这里,吴三桂仍是降将的身份,而且与清朝还是有一定的隔阂,并且要注意,当时的吴三桂联合清军抗击李自成,打的旗号就是复仇,复谁的仇?崇祯之仇,君父之仇。并且还和一些明朝余部保持联系,我们仍可以认为吴三桂是降将,并且可以给他一个相对正面的评价。

沦为鹰犬,汉奸之实:

但在清朝彻底肃清李自成余部之后,吴三桂就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见风使舵,效忠清朝,并且协助清朝绞杀国内的明朝余部,在当时吴三桂自己的军队还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清朝新立,国内很多形势还很难讲,但吴三桂的转变,使得清朝更加重用他,并且利用吴三桂大批清洗“明朝余孽”,清剿抗清的义兵,攻打张献忠的余部,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已经沦为清朝的鹰犬。这个时候,明朝人民已经可以骂吴三桂了,汉奸!!!没错,此时说吴三桂汉奸,已经是正确的叫法,而他之后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更验证了他的汉奸的本质,那就是结束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杀死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至此,汉奸之名是摆脱不了了。

吴三桂擒获了流亡缅甸的永历帝,按惯例,凡俘获或投诚的明宗室重要人员,一律解送北京,再做处置。吴三桂此时身份已是大清臣子,如果这样按照规则办事,后人也就无话可说,但吴三桂竟然主动提出要奏请朝廷,就地处决永历帝。他的理由是,从昆明至北京路途遥远,地方还不那么安静,万一途中被劫,谁也负不了这个重大责任。

李治安先生在《吴三桂大传》分析说,吴三桂主张就地处死永历。一来可以保全已获得的功劳,二来可以消除朝廷对自己的猜疑。

这些全部都是基于自身利害的利益计算。不过吴三桂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更接近一个“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如果击溃南明政权的最后希望,还能推说是“职业行为”,但捕获永历帝,不求你“枪口抬高一寸”,为何还要主动做加法?永历帝如果押送北京,虽然活命机会不大,至少还可以多活一年半载吧。

据《清史稿·吴三桂传》载,永历是被弓弦勒死的。勒死永历父子后,吴三桂还命昆明知县亲运薪木至城北门外,将他们的尸体烧化,然后尸灰四扬,彻底消尸灭迹。我认为,这件事是吴三桂无法洗脱的黑点,怎么黑都不过分。

最后一件,三藩之乱,吴三桂后来反清,于是又被戴上了反复无常的帽子。但我不得不说,这可能又是一个言过其实的“黑点”了。

吴三桂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反”的。按照吴三桂的人生规划,他极可能并没有反清称帝的野心,他的目标是世守云贵,让他吴家的子孙后代一代代承袭“平西王”。这并非没有先例,吴三桂一心想要仿效的就是他在剿杀南明时打过交道的云南沐王府。

顺治和多尔衮多次表达过永不撤藩,与清朝相始终的决心,这些还都写入了赐封的金册之中,而康熙的撤藩决定有点“背信弃义”的意思,更是操之过急,如果待吴三桂等老一辈去世,趁第二代年轻,威望不重,再行撤藩,可能也就不没有“三藩之乱”,吴三桂的罪名也就不会再加上一条“反复无常”了。

吴三桂起兵前,头戴方巾,身穿素服,在永历陵前,亲自酹酒,三呼再拜,恸哭不止。熟悉内情者自然会觉得吴三桂过于虚伪,但按照《吴三桂大传》一书的解释,吴三桂的眼泪并非全然不真诚,“三桂的这番举动,是对他降清后所作所为的自我否定。人往往在遭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才反躬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三桂的前程由于撤藩而毁弃,实为他一生中重大挫折,这才‘觉今是而昨非’,否定自己的过去,重新缔造未来”。

但试想,如果当初永历不是死于吴三桂之手,吴三桂此次起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借助反清复明力量上,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更不会背上“虚伪”之名,这也是自作自受了。

如果说吴三桂在起兵前的梦想只是让“平西王”世代相传的话,起兵后他的政治野心显然大大膨胀,开始有了当皇帝、建立新朝的想法。很多人建议吴三桂,应奉大明朝为正统,寻访明朝宗室,明确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将会更充分的发动台湾郑经等“复明势力”,形成更强大的统一战线。但这一建议却被吴三桂以及他身边那些渴望做开国元勋的近臣们所否决。

假使吴三桂反清成功,开创新朝,多半会摇身一变成为汉族英雄,像“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那样名垂青史也说不定。毕竟,天下人的“思明”之心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汉”之心。按照帝制时代的一贯套路,还会阐发出很多诸如吴三桂深入敌营三十年,泣血隐忍苦心孤诣卧薪尝胆密图恢复的感人故事。

综上,假如回吴三桂生活的明亡清兴之际,我们可能会发现,吴三桂以这样的形象在历史中定格,实在是由于他始终立于时代潮头,过深地介入了明亡清兴时代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至于无所遁形,被迫要为许多并非他个人所能承担的时代之恶负责。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