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朝名臣刘墉,传奇色彩的一生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也曾涌现出过许多杰出的人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名臣刘墉,传奇色彩的一生。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于山东诸城(今属山东高密市)。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前期极受重用的诤臣,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相提并论。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人们叫刘墉宰相,是因为百姓知道他为官清廉,官职又高,但是具体高到什么程度就不清楚了。因为在老百姓的心中,宰相这一职位最大,所以就叫他宰相了。其实,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位。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废除了宰相制度。而清军入关之后,延续了明朝不设宰相的制度,所以清朝根本没有宰相这个官职。

同样的刘墉也并不天生驼背。历朝取士都非常注重形象,清朝的标准是“身、言、书、判”,强调“身”为首,要求为官者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官威。“有碍观瞻”的人则“避之则吉”。

说他是“罗锅”史书上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刘墉个子较高(估计有一米八左右)且常年伏案埋头读书、写字,导致身体有点“变形”;

二是说这个罗锅之名是嘉庆皇帝给起的。有史书记载,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是八十岁的老翁,弓腰驼背可能是衰老的征兆。

第四、说刘墉特别聪明也有点勉强,至少他读书就算不上十分聪明。

史书说他到了33岁都没能考上举人。没办法了,只能通过他老父亲的关系(祖上为大清立下的功劳)把他推举为“恩荫举人”(和保送差不多),就凭这个才参加了会试、殿试,得了个二甲第二名(谁能确保这里边没有关系成分呢!)最后封他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以上四点是真实的刘墉与电视剧中的不同之处。但电视剧中,下列两个方面的确是真实的:

一、他的确是个清官。因为刘墉的前几代都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这样的家教、家风自然而然地熏染了刘墉,他长期被外放在地方做官,一直以清廉而著名。

他最显著的政绩是整顿科场和官场。

据记载,在刘墉任江苏学政期间,因为他雷厉风行地惩治了大批与考生勾结作弊的官员,许多想蒙混过关的考生一听当年的主考官是刘墉,往往吓得掉头就走,连考场都不敢进去,可想积威之重。

刘墉一生廉洁奉公,衣着俭朴,居住简陋,没有贪污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处处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二、他的睿智是真实的。他历经两个朝代(乾隆、嘉庆)能够善终确实不易,尤其在乾隆年间,和珅一手遮天的时代。

有人说:官场无常,想要得以善终,就要懂得为官之道。识时务、辨忠奸是做一个明白官的基本遵循,而这两者又好像是矛盾的,很少有人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刘墉在这两个方面就处理得很好。

刘墉深得为官之道,明白做官要想长久,做人就不能过于直率,也要知道有进有退,辨是非、识时务。

他任江宁知府时,有一次乾隆命刘墉和珅一起去查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案。和珅彼时势力已丰,许多大臣因对其不满而弹劾他,但都没能撼动和珅的地位,反倒被和珅搞下了台,不是罢官就是坐牢。

这个国泰本来跟和珅是同党,其间和珅秘密给他通风报信,让其有所准备,但是均让聪明的刘墉半路截住,最后成功把国泰查办,不得不说刘墉的睿智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说有一次,刘墉因言语得罪了乾隆,皇上一气之下令他投水赐死,刘墉出去后没一会就回来了。

乾隆问他为什么抗旨?

他说:入水后见到屈原,被问为何也跳河,为了保护皇上的名声,不被世人说成楚怀王,我就从水里出来了。乾隆听后,哭笑不得,自知理亏,也没有追究他。于是,刘墉逃过了一劫。

刘墉虽不与和珅同流合污,却也能长时间稳定官位的原因就在于其出色的智慧。

乾隆在位60年让位于嘉庆,并当了三年太上皇。嘉庆登基三年都没有拿到玉玺,因为玉玺还在乾隆手中。

为此,嘉庆差点想不开,曾说:“登基不与大宝,朕还做得什么皇帝?”

嘉庆的这个苦恼,硬是让刘墉和纪晓岚给解了。刘墉自告奋勇说服乾隆交出玉玺,嘉庆因为此事很感激刘墉。

刘墉真正得到重用是在乾隆去世之后,因为乾隆太宠和珅了,根本没有刘墉的机会,嘉庆三十七岁登基之后,又过了四年,乾隆去世,第二年和珅被查,很快锒铛入狱,刘墉建议嘉庆赐和珅自尽以保体面,还趁机用计将和珅的人脉网络为己所用。

刘墉在嘉庆九年无疾而终,嘉庆追封其太子太保,谥号“文清”。能活到85岁(虚岁86),并且善终。

刘墉的一生除了政治过硬外,他也是一位过硬的文学家。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刘墉除了对自己的官职公务十分热忱和尽责。闲暇之时,他最爱收藏古籍文学作品!在刘墉家中的藏书的类型十分广博,除了常规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佛经、道教、碑帖、字画、小说、戏曲、平话、曲谱、诗词等各种类型的古典书籍。除此之外,刘墉所收藏的奇石、笔砚、古琴乐器等在当时也被同样喜欢收藏的大家们称为当今一绝!

刘墉最初和董其昌、赵孟頫学书法,后来和钟繇学,字体秀丽圆润;中年期间学习颜真卿苏轼,笔墨饱满、雄健有力,时人盛赞其字“如棉裹铁”。晚年的刘墉一心向佛,受佛学禅理影响,其书法洒脱出凡、意到笔成。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由于刘墉的书法名胜一时,每天上门求字的络绎不绝。刘墉曾说:“吾生平有三艺,题跋第一,诗次之,字又次之。”可见他不但精于书法,也善吟诗作对。

刘墉的一生勤奋刻苦,为官清廉,爱戴百姓,又扳倒巨贪和珅,后人对他景仰,整理和编撰出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故事亦真亦假,但为官心系百姓,那就都是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