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劲敌,足智多谋,为什么到老才造反?

三国时期说到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绝对算的上头号,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智谋及其才华都不在诸葛亮的谋士,却等到了晚年才造反,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司马懿,自仲达,与诸葛亮一样,他还有一个相当霸气的绰号,即“冢虎”,也就是蛰伏在坟墓中的老虎。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当时的司马家乃天下名门望族,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相当于京城的市长)。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未满20岁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只见了司马懿一面,就赞他为人杰,并预言他前途不可限量。公元201年,此时司马懿才22岁,却已经名满天下,求贤若渴的曹操,就派人请司马懿到府中任职。司马懿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就装病不愿前往。

七年后,曹操进位丞相,再次让人请司马懿入朝为官,并且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意思是,若司马懿再推辞,就直接干掉。这次司马懿知道躲不过去了,就不情愿地做了文学掾。虽然他非常有才,但却被曹操认为有“狼顾之相”,一直未予以重用。曹操去世前,曾告诫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虽然获得了重用,却一直被曹丕压制,不敢乱来。但曹丕也是个短命鬼,没几年就挂了,从此就没人能够控制住司马懿。自从与司马懿第一次交手,诸葛亮表面上很淡定,但内心却将司马懿视为劲敌。为了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遗愿,诸葛亮先后进行了六次北伐,却因司马懿的存在,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等人是篡汉之奸臣,而司马懿则是助纣为虐,他对司马懿也基本都是可以贬低。然而,两人有多次交手,司马懿却采取了避而不战的策略,让诸葛亮无可奈何。仅有的一次火烧上方谷,也是诸葛亮唯一吊打司马懿的一次,却被很多认为是罗贯中老先生杜撰的,历史上压根就没有此事。

司马懿真的只是靠比别人活的久,将其他人一个个熬死,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若是他能力不强,活一百岁也没用。究竟司马懿有多厉害,让我们看看这些牛人对他的评价。

曹植:“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东吴之主孙权,对司马懿也相当佩服,曾这么称赞他:“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罗贯中如此评价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那么他的能力如此之强,又为何到了年迈的时候才开始造反呢?

司马懿早年虽然有机会造反,但是一直没有造反,尽管当时他大权在握,但是一直没有行动,是因为他还挂念着曹丕对他的恩情。是这个人让司马懿改变了想法,不再逃避政治,只满足于在乱世里面保全自己的家人,其他的都不管的状态。在当时,曹操早就知道了司马懿的名声,一直在派人找他来为自己做事。看到曹操过来找自己,司马懿并不情缘,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直接用马车压断了自己的腿。就这样,曹操认为司马懿成为了一个残疾人,便不再派人招揽他,可是后来发现,司马懿的腿其实并没有断,知道这种情况的曹操勃然大怒,便派他去马场养马。司马懿的内心在经历过这件事以后也发生了变化,他想要后人称赞,但是还不想给曹操做事。有着大抱负的司马懿,却成了一个养马人。他真的要这样过一生吗?幸好这时,他的伯乐出现了。曹操子嗣众多,王权争夺战,非常的残酷,最后曹丕成功了。正是曹丕再一次挖掘出司马懿的无限潜力,给予司马懿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曹丕的在位皇帝时间段里,对司马懿非常信赖,在死后也将辅佐曹叡的重任交给他,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曹丕,司马懿答应了下来。司马懿的从仕原因,除了曹丕的原因意外,还因为自己的那份想要建功立业的心。

在曹丕过世之后,司马懿的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因为被人离间,他的顶头上司曹爽对他充满疑心,处处与他制肘,他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为曹丕临死前就把曹睿和魏国托付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但是曹爽的权利还是比司马懿大,所以司马懿又受到了曹爽的压制,不单单是压制,曹爽直接就想搞掉司马懿,于是一忍再忍的司马懿就不得不出手了,他以正当的名义除掉了曹爽,而曹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上位不久就把司马懿调离了京都。

这其实更是为司马懿之后的夺权做了铺垫,没有了曹爽的压迫,没有了曹瑞对自己限制,他的威望慢慢的蓄积起来,但是他防备司马懿的心思还是没有放松,其实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居心叵测,但是他确实勤勤恳恳的为为国做了很多事,后来为了保护家人他还是夺取了政权。

一入仕途深似海,司马懿深刻的了解这点,这也许正是司马懿最初不愿进入官场的真正原因。可是他又不甘于平凡,在没有两全的办法之下,他只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历史的进程中为自己争得利益。叛乱也是迫于形式而已。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