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明朝名将袁崇焕,他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国贼? 百年之后,乾隆帝给出了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被后世所争议的人物,其中明朝名将袁崇焕就是这么一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他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国贼? 百年之后,乾隆帝给出了答案。

最初,崇祯杀袁崇焕,定的罪名并没有直说袁崇焕谋逆,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暗示天下人说袁崇焕可能和清军有不正当的关系和往来,暗示说袁崇焕有重大谋逆嫌疑。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于是当世者看到的两张脸谱,一张是袁崇焕的恶,一张是崇祯的明。这是一个明君杀奸臣的剧情。

但是到了张廷玉等人参与修《明史》的时候剧情又发生了转变,因为清朝不承认自己覆灭了明朝政权,还哭祭崇祯,所以袁崇焕的死不能记在清朝身上,也不能说成崇祯是昏君,那么就拉出魏忠贤奸党余孽来当反派,于是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奸党的恶,袁崇焕的冤。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而到了清末,为了革命,梁启超把袁崇焕树立为民族英雄,把他写成了当时大明王朝唯一值得期待的救星。于是这样的说法传播开来。剧情再次变化,这次的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皇太极的诈,袁崇焕的冤。

梁启超:“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尤其是到了金庸先生的手里,把民间传说写进小说,更大范围的流传开来。因为崇祯是汉人的皇帝,所以不会背最大的黑锅,扮演最坏的那个人。那么最坏的人就当然由鞑子皇太极来演。

关于袁崇焕是忠臣还是汉奸,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的争议,然而在袁崇焕死亡的百年后,乾隆帝给出了答案。

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描述了当时明朝的局面,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武将,都不会被完全信任。万历四十年的时候,袁崇焕走入了仕途,35岁的袁崇焕成为了进士。这时候的袁崇焕本应该是文官,可是后来种种原因成为了武将。

刚刚走入仕途的袁崇焕是个七品的小官,这时候的袁崇焕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尽的职责。后来由于功绩出众,得到了皇帝的重用。袁崇焕的官职不断的晋升,最高到达了二品兵部尚书的位置。当初袁崇焕负责镇守辽东。

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充满了危机,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的崛起,此时的袁崇焕负责镇守辽东,无疑是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当初能够从文官转向武官,袁崇焕的军事知识是跟熊廷弼学来的。也正是熊廷弼,教授了袁崇焕这样的学生。

有了军事知识后,袁崇焕开始在武将的位置上建功立业。这时候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安排到了蓟辽督师,这样的意图就是让袁崇焕负责镇守辽东。袁崇焕也没有让皇帝失望,连续四年都没有战事发生,这样的袁崇焕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镇守辽东期间,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这时候的努尔哈赤不断的进攻辽东。于是袁崇焕出兵迎战,经过数次征战之后,努尔哈赤被打怕了。袁崇焕与努尔哈赤的大部分战争都是以袁方的胜利而结尾的,这当然让崇祯很高兴。努尔哈赤对袁崇焕也是非常忌惮,甚至是说出了这样的话:“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到了皇太极时期,袁崇焕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努尔哈赤的死,甚至有野史传闻是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打死的。不过这都是野史的记载。话说回来,皇太极即位之后,袁崇焕就对他不熟悉了,因此打了很多败仗。

几经考量,袁崇焕决定建议皇帝议和,以一时的服软换取短时间的太平。短时间的太平可以让明朝得到修正,也正是因为袁崇焕提出了“议和”,让崇祯帝起了疑心。当时的袁崇焕没有私心,但是朝廷中的小人开始添油加醋。

崇祯帝不懂袁崇焕的良苦用心和重要地位,于是袁崇焕死在了崇祯帝的手中。那么袁崇焕提出的议和,到底有没有与皇太极串通呢?乾隆四十七年,乾隆皇帝重提此案。对于袁崇焕,乾隆帝甚至是心生敬佩。经过不断的调查之后,乾隆说出了这样的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也正是因为乾隆的调查,让人们对袁崇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经过这样的调查之后,袁崇焕当时根本没有串通皇太极。“但尚能忠于所事”足以说明袁崇焕对明朝是忠诚的。

而关于袁崇焕的死也是迷雾重重,后世普遍认为是崇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

后金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袁崇焕所犯“低级错误”有关:1629年,皇太极率10万骑兵,避开有明朝重兵把守的宁远、锦州一带,绕道辽西,顺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防线,很快打到北京,并且把袁崇焕派去阻击的军队都干掉了。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带领人马增援北京,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正往西去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跟在其屁股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攻占北京东面几个县城。

袁崇焕的打算是:把军队部署在北京外围,和皇太极在北京外围进行决战。

他的想法当然不错:在北京外围决战,至少可以避免对北京的破坏,北京的老百姓也可免受战火之苦。

但他没想到,这个打算却让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既惊恐又愤怒,认为他这是有意把战火往北京引,怀疑他不安好心。

这给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提供了可能,他们抓住两个明宫太监,让人假扮满清将军进行耳语,故意让被抓住的明宫太监听到:咱们和袁崇焕有密约,咱们的军队,实际上是袁崇焕引进关内的。然后皇太极把其中一个太监放掉,那个太监回去一汇报,崇祯皇帝便信了,认为袁崇焕谋反。

关于皇太极使反间计这件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得清清楚楚: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的记载更为详细:

“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此言周延儒亲语余者,延儒久与虏比,虏每输情,故知其言不诬。”

还有一些人认为,崇祯皇帝之所以非杀袁崇焕不可,是因为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做了个推手。

袁崇焕的失误,使皇太极的反间计得以奏效。

问题是:袁崇焕是崇祯二年十二月被逮捕入狱的,为什么直到崇祯三年八月才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的罪名被处死?

这说明,在长达八个月时间里,崇祯对是否处死袁崇焕是有犹豫的,甚至根本没有处死袁崇焕的打算,否则没必要拖这么久。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一支名叫“关宁铁骑”的军队身上。

所谓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宁”指宁远。当时的山海关、宁远、锦州等地,是明朝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

所谓“关宁铁骑”,是指袁崇焕训练的一支骑兵,规模虽然不大,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极强,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位于“明末三大军”之首,另外两支是以孙传庭为首的秦兵和以卢象升为首的天雄军。

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普遍大为下降,但“关宁铁骑”似乎是个例外,是极少数能与满清八旗军正面交锋的军队之一。

“关宁铁骑”的打造,与袁崇焕的练兵思想有关:他“看不起”客兵。

“客兵”,也就是所谓的“外地兵”。袁崇焕认为外地兵很“脆弱”。俗话说好铁才能炼好钢,这样的兵是练不成精兵的,练不成精兵就打不了胜仗。所以他认为最好还是“以辽人守辽土”。

为什么他要高看辽人一眼?因为辽地民风彪悍,而且辽人善于骑马,是当兵的好材料。

袁崇焕尤其青睐归附的十万辽民,这些流民基本上与后金都有深仇大恨——任何人的家乡被人占了,都会恨占其家乡的人。

于是,他把他们当中的身强体壮者挑出来充实各军,同时对辽将进行大力栽培,其中就有祖大寿,并很快苦练出一支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的骑兵。

这支被誉为明末最精锐的军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袁崇焕的最大悲剧,也许就是训练出了这么一支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只听他的,连皇帝老儿都指挥不动。

袁崇焕被抓的场面颇具“戏剧性”。 他是被崇祯皇帝让士兵用大筐吊进北京城的。

袁崇焕被吊进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就以通敌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狱。

与袁崇焕同时来到北京城外的,还有他的“关宁铁骑”。如今主帅被抓,浴血奋战多日的这支铁骑,带着一身血迹和满腔悲愤,返回关外。

“关宁铁骑”一走,后金军没有了对手,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们先是在卢沟桥干掉7000多明军,接着在永定门外把满桂等人率领的40000多人打得溃不成军,把4000名山海关援军杀得一个不剩。

后金军的“疯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京城外的明军已经全军覆没,再无一兵一卒,意味着此时的北京城完全不设防,意味着只要后金军愿意,一个冲锋就可以杀入北京城,然后血洗北京,大明朝无论君臣,想怎么抓就怎么抓,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面对即将到来的这种结果,作为这帮人的老大,崇祯皇帝急得宛若热锅上的蚂蚁,这才意识到,“赶”走这支此时唯一能与后金军抗衡的军队,是多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