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西藏特色建筑及历史

城镇

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

拉萨、昌都等城镇,均是以佛教经堂或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拉萨古称“惹萨”,而“惹萨”最初正是大昭寺的名字。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兴建大昭寺,拉萨成为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了噶丹颇章王朝,重建拉萨,大昭寺周围出现了贡德林、泽门林、丹杰林、泽觉林寺院,各大寺院的扎仓、康村,僧俗官员与贵族府邸,市场以及民房等。整个城镇占地1.3平方公里,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设内、中、外三条朝拜道,并以中、外朝拜道组成城市交通网。每年大、小法会时,市内可容纳2、3万喇嘛讲经说法。它既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典型的宗教城市。

夏鲁镇在镇寺组合上,又是另一种处理方法。夏鲁,相传吐蕃时代的十大商市之一,位于日喀则附近的谷地,镇的四周,有土城墙围绕,夏鲁寺则位于城西,占据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萨迦、桑耶,则以寺庙为主体。规模宏大的萨迦南、北寺和平措、卓玛两座法王宫殿,占据重曲河两岸,北寺逶迤几里,居民区依附于寺庙。桑耶寺也是如此。

城镇的另一种类型是以宗为主体,居住区、寺院围绕宗山建筑布置。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如日喀则、江孜、穷结宗均是典型实例。

宗山

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长的驻地,到了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地方行政机关。解放前夕,西藏设147宗(包括相当于宗级的谿卡)。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如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遗址内城垣重叠,明雕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江孜宗,位于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经堂、佛殿、城垣、碉堡、仓库等建筑在山上,亦有水道与山下居民区相连,保证山顶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军民,用huo枪土炮、大刀弓箭,凭借宗山地形和防御工程设施与英侵略军对抗三天三夜,表现出它的军事意义和价值。

宫殿

宫殿建筑,藏语称颇章。历史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建有不少宫殿建筑,著名的有青瓦达孜宫、子母宫等等。而后来,随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宫殿则为各个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领袖们所有,这既是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历代帝宫如北京故宫的根本所在。如萨迦寺的平措颇章、卓玛颇章,系萨迦法王的宫殿;扎什伦布寺的颇章,则是班禅的宫殿;哲蚌寺噶丹颇章曾经是达赖的宫殿。

公元17世纪简称的布达拉宫则是最辉煌的宫殿建筑。它占地41公顷,分宫堡、山下城堡(雪)、林卡(龙王潭)三大部分。红宫、晒佛台中心部位上下连贯13层,高117.19米。宫堡部分主要有红宫、白宫、郎杰扎仓、僧官学校、东欢乐广场等部分。白宫顶层的东、西日光殿为达赖喇嘛的寝宫,白宫内还有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居室和噶厦办公用房。红宫则是一座佛殿建筑。山下城堡内有行政衙属、司法机关、监狱、印经院、佛像佛器创建工场等。整个建筑气势磅礴,成为西藏政权、神权的无上权威。

寺庙

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迅速发展了起来,并成为西藏古建筑的主体。由于社会的大量财力、物力耗费在寺院建筑上,因而这些建筑也最能反映出藏族建筑所取得的成就。

史籍记载,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建大、小昭经堂和108座神殿,这些宗教建筑还不能称其为寺庙,公元779年赤松德赞建成桑耶寺,正式剃度僧人,标志着西藏第一座寺庙诞生。公元10-13世纪经过灭佛打击的佛教在西藏土地上再兴,托林、萨迦、粗布等大寺相继出现。

公元1409年黄教格鲁派首建甘丹寺和十五世纪哲蚌寺、色拉寺、扎西伦布寺的相继建成,反映出寺院建筑进入了全盛时代。当时的西藏已是寺院林立,泛滥成灾。据《圣武记》记载,雍正十一年上报理藩院的黄教寺院数字达3477座,喇嘛31.6万余人。甘肃南部的卓尼县,就拥有大小寺院108座。而花、白、红等其它教派的寺院大约也有相类似的数量。寺院的膨胀发展,使得藏族社会陷入了畸形状态,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西藏寺院一般都很庞大,如哲蚌寺座落在拉萨西郊格培山腰上,建筑连绵起伏,鳞次栉比,层楼叠阁,蔚为壮观,俨如一座山城。这些大小不一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财富的集中地。

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1、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这些经学院,藏语称扎仓,隶属于寺庙最高管理机构“机康”。扎仓建筑由经堂、佛殿和前院组成,并附设供应喇嘛饮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辩论经典的辩经场。扎仓下面,设若干个康村,康村是寺庙的基层学经僧团,其建筑称扎夏,由僧舍、厨房、小经堂、内院辨经场、各种库房组成。建筑一般为回字形内院式,层高以三至四层居多,有的高达五至六层。寺庙一级的大殿,称措钦,即大集会殿的意思,其形制与扎仓相同,机康均设在二层。哲蚌寺措钦大殿的经堂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僧人诵经。

2、寺院除了修习经论之外,还要进行语言、文字、诗歌、医药、天文、历算教育,寺庙垄断了藏族社会的文化事业。甘肃拉卜楞寺的“丁科扎仓”,是专修天文的,“曼巴扎仓”,是修习医药的。西藏山南敏珠林寺,也是以修医药为主的。这些建筑与一般扎仓大同小异,其它如印刷、出版、佛像佛器制造亦控制在寺庙手中,许多寺庙拥有专门作坊,如四川德格寺庙里设有很大的印经院。布达拉宫山下城堡里建有两座印经院和一座佛像佛器制造作坊。日喀则的纳唐寺,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一,里面珍藏有纳唐版大藏经一套和丰富的藏文印版。萨迦寺藏有印版二千余块,大经堂内拥有佛教经典、历史、医药、哲学、戏剧、诗歌、历算、名人传记等史籍上万部。有些寺庙,如拉卜楞寺还设有类似图书馆的藏经楼。

3、很多寺庙带有行政职能的性质。西藏寺庙有独立的经济,占有庄园,一座寺庙也就是一个经济实体。哲蚌寺占有庄园185个,耕地面积5.1万余亩,牧场300处以上,农、牧奴两万余人。全藏的40%的耕地归寺庙所有。这样,寺庙除了参加地方政权之外,还要统治本寺的辖地。如扎什伦布寺的班禅“拉章”负责管理班禅辖区二十一个宗、六个卡、十余万农奴。班禅“拉章”,有行政权和司法权。“拉章”建筑在措钦大殿的后面,高四层,内设“益仓”、桑加列空和各庄园管理机关。班禅日光宫位于建筑的最高处,内有卧室、经堂、佛殿和辅助用房。昌都强巴林寺的帕巴拉呼图克图“拉章”,管辖五十八个属寺和五个宗、7600余户属民。哲蚌寺的噶丹颇章也属于这类性质的建筑,因此,寺庙中的“拉章”建筑十分重要,随着活佛地位的不同,权限也不一样。但即便是地位较低的“拉章”也有管辖自己封地属民的职能。

西藏寺院,就是根据上述各类建筑进行布置的,一般以措钦、扎仓为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灵活、自由。措钦大殿既是整个寺庙活动中心,也是建筑群艺术构图中心。佛教的教义、戒律、思想,对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或殿堂内部设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殿堂内部通过帷幕、色彩的处理造成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氛,殿堂内部一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则十分光亮,以表现“举世浑暗,唯有佛光”的思想。

林卡

林卡,系藏语,可以译为园林。但它的实际含义要广泛得多,一片丛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在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们往往合家而出,寻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宴。有的野营露宿,几日不返。西藏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如拉萨大小林卡达50余处,占地7800余亩。著名的有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龙王潭、尧西林卡。山南拉加里王府的夏宫,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林卡。朗色林庄园林卡内苍松古柏,垂柳翠竹,还有梨、苹果、核桃、石榴、档以及海棠、牡丹、芍药、月季等高原少见的果木和花卉。

一到盛夏,树木葱茏,花草争艳。林中建有领主夏天居住的别墅。泽觉林卡是泽觉林寺活佛的夏宫,里面也是奇花异木,十分美丽。尧为十四世达赖的家院,内有大片杨树和马兰,很有特色。

在西藏众多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典型和著名。园林占地36公顷,是七世及后世达赖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全园分罗布林卡、金色林卡两大部分,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米久颇章三组宫殿建筑。按功能的不同,划分成计多景区,运用树木、建筑、花草组成各种景象。园内有花木一百余种,全盛时代多达三百种,成为西藏园林之冠。

陵墓

西藏陵墓有二种,即吐蕃王陵和各大寺庙高僧的灵塔。

吐蕃王陵,又叫藏王墓,位于穷结县雅砻河畔、背靠木惹山,系公元七-九世纪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王子、后妃的墓葬群。明显墓堆有九处。松赞干布陵位于墓群的最低处,紧靠雅砻河。据史料记载,“墓内从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设有“经堂五座,藏有各种珍宝”吐蕃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墓前,有记功碑一方,碑上图片宝珠顶盖,刻有流云浮雕,四角刻飞天。碑侧为龙纹,刀法精练,线条流畅。另一座墓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65米,风格粗犷古朴。

塔葬,兴盛于寺庙,各教派,各寺院的法王、呼图克图、活佛与高僧圆寂之后,或尸体用香料保护,建塔供养;或建塔以藏骨灰,供人朝拜。墓塔的代表作品要推五世达赖灵塔。塔奉在布达拉宫红宫内,建于公元1690年。塔分塔座、塔瓶、相轮三个部分,高14.85,内部木构架,外表金皮包裹,耗金一万余两,塔身珠宝镶嵌,十分华美,被称为“世界之一饰”,“唯一庄严”。

贵族府邸

民主改革前,西藏约有贵族二百余户,他们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农奴之外,还拥有豪华的府邸。山南拉加里王府、拉萨十一、十四世达赖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建筑型制大体相同,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个部分组成。前院多系二层,底层用作仓库、或作奴隶佣人的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接待来客。二层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厨房,以管理庞大的庄园和财产。主楼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房底层主要是各种库房,如十一世达赖家院,有盐库、藏戏服装库和酿酒用房。靠近街面的部分,作租房出租第二层,北侧正中,为佛殿,南侧为管家会议用房和文件库,两侧为厨房、主副食仓库和家俱库房。第三层系主人用房,有卧室、起居室、经堂、专用经堂、餐室,以及亲随佣人、奶妈的住室等等。

后期的贵府宅邸,大多采用别墅式建筑。一般占地比较大,院内林木葱茏,广植花木,主楼仅占一角。建筑以二层居多,度层长方形,二楼北侧两端设露台,建筑平台呈“凸”字形。为了减少立柱,使室内空间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钢作梁,承重屋盖。建筑南向喜开通间落地大窗,使室内阳光充足。罗布林卡内的十四世达赖所建新宫,也具有这种特点。

宗山

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长的驻地,到了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地方行政机关。解放前夕,西藏设147宗(包括相当于宗级的谿卡)。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如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遗址内城垣重叠,明雕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江孜宗,位于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经堂、佛殿、城垣、碉堡、仓库等建筑在山上,亦有水道与山下居民区相连,保证山顶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军民,用huo枪土炮、大刀弓箭,凭借宗山地形和防御工程设施与英侵略军对抗三天三夜,表现出它的军事意义和价值。

宫殿

宫殿建筑,藏语称颇章。历史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建有不少宫殿建筑,著名的有青瓦达孜宫、子母宫等等。而后来,随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宫殿则为各个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领袖们所有,这既是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历代帝宫如北京故宫的根本所在。如萨迦寺的平措颇章、卓玛颇章,系萨迦法王的宫殿;扎什伦布寺的颇章,则是班禅的宫殿;哲蚌寺噶丹颇章曾经是达赖的宫殿。

公元17世纪简称的布达拉宫则是最辉煌的宫殿建筑。它占地41公顷,分宫堡、山下城堡(雪)、林卡(龙王潭)三大部分。红宫、晒佛台中心部位上下连贯13层,高117.19米。宫堡部分主要有红宫、白宫、郎杰扎仓、僧官学校、东欢乐广场等部分。白宫顶层的东、西日光殿为达赖喇嘛的寝宫,白宫内还有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居室和噶厦办公用房。红宫则是一座佛殿建筑。山下城堡内有行政衙属、司法机关、监狱、印经院、佛像佛器创建工场等。整个建筑气势磅礴,成为西藏政权、神权的无上权威。

桑耶寺的琉璃塔用砖,因塔形弧线不同,各个部位砖的规格都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然后烧制的,砌筑时满足造型的需要。公元1690年建设布达拉宫红宫,一千余名工匠、五千五百名乌拉差役参加施工,工场、营地布置和人力高度有条不紊,充分表现出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强有力的施工组织能力。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西藏涌现出各市地多著名工匠和建筑家。桑结嘉措不但通晓宗教、天文、医药、历史,对建筑设计与施工亦内行并有指挥才能,称得上一位建筑专家,他所写的一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实录性著作《五世达赖灵塔目录》就是证明。

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文成公主641年进藏,“随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并召集汉族“要匠和雕塑等工匠”,参加小昭寺的修建活动。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亦是“杂使诸工悉从”。萨迦政权之后,汉族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被大量吸收,夏鲁寺就是例证。该寺夏鲁拉康大殿,二层布置四座汉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左右配殿,轴线关系明确。屋面为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檐下斗拱做工精细,具有元代风格。不断地吸取,并与本地传统巧妙结合,使得西藏的建筑活泼而富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