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古朴游戏“葫芦人绊跤”
我在南疆跑了多年见过许多表演,如麦西热甫、赛乃姆、木卡姆等,但是到了喀什地区疏勒县人们却告诉我,这里有一种“葫芦的游戏”,我觉得很新鲜。起初我以为是玩葫芦的游戏,但他们说不是玩葫芦的游戏,是“且里西(维吾尔语:摔跤)”,为了搞清楚“葫芦”和“摔跤”的关系,我还是决定到现场去看个究竟。县里的同志告诉我,这种游戏只有在疏勒县亚甫泉镇个别村里才有,平时很少表演,只有村里人过节或是办喜事才露两手,所以见过的人很少,这次县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偶然发现了“葫芦人绊跤”游戏。
葫芦的游戏
亚甫泉镇离疏勒县有60多公里,“葫芦人绊跤”表演是在镇政府的大院里进行的。
表演者一到,就有许多群众跟了进来,看样子大家对这个节目还是非常喜欢的。
在院子的一侧,地上摆了五六个道具,我仔细看了一下,在一块长40厘米,宽12厘米,厚4厘米的木板上,有两根长36厘米,直径6厘米的木棍镶嵌在木板的两侧,中间的距离约10厘米。
然后将两个葫芦的把子插在木棍上,葫芦头的直径约有32厘米,和真人的头大小差不多,葫芦头上画上脸谱就成了一个“葫芦人”,头上还戴了一顶“吐玛克(皮帽子)”。
在离葫芦头下方20厘米的地方,分别横着固定两块10厘米宽的木板,长约50厘米,上面缠上厚厚的布相当人的肩。
然后给葫芦人穿上“袷袢(长大衣)”,选用的是维吾尔族群众喜欢的长条图案布做成,袷袢和真人穿的袷袢长度一样,腰间还系上了红色的腰带。
每件袷袢的袖子都用别针别在对方袷袢的腰上,就像两个人抱在一起,这种结构和构思实在有趣。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不就是木偶吗?可木偶是用线牵着表演的,牵线的地方又在哪里?人在哪里表演?这么大的木偶怎么牵得动呢?
正在我疑惑不解时,表演者已经趴在地上,两只手各套上了一只球鞋撑在地面上,事先安装好的道具用绳子绑在表演者的背上。
这时我发现,表演者两只手上套着的那双鞋,相当于葫芦人的两只脚,而表演者自己的脚则是另一个葫芦人的脚。这样看起来就像两个人抱在一起,非常形象逼真。
民间艺术遭遇传承危机
不一会儿表演开始了,只见五六对葫芦人同时开始绊跤了。原来,这种木偶表演不是用线牵的,而是靠人趴在地上做各种动作完成的。这时人们的呼喊声和加油声随之而起,同时还有朗朗笑声。
只见抱在一起的两个葫芦人互不相让,你往右绊,我往左绊,你跳起来想压我,我比你跳得还高,难分高低。
突然,一对葫芦人终于失去重心摔倒,同时还发出“哎哟”的声音,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胜利者喝彩。
而另外的几对葫芦人还在紧张地“拼搏”,观众不时为他们喝彩加油。精彩的表演大约持续了五六分钟,葫芦人不动了,表演者也站起来了。
原来这种表演非常累人,身上背着五六公斤重的道具在地上爬来爬去,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姿势,既要生动又要逼真,既要有技巧又要耗体力,真的有些难度。
56岁的表演者艾孜木气喘吁吁地对我说:“老了,体力吃不消。年轻时我一次可以表演20几分钟,现在我们都是表演五六分钟。”
我仔细地看了一下那些表演者,年龄都在50岁上下,的确是一支老年表演队。
镇里的干部告诉我,目前在全镇只有十几个人会这种表演,大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我问:“为什么不传给年轻人呢?”他们笑了笑说,这种表演报酬低,过去每次表演每人只给五角到1元钱,现在也才给10到20元钱。
而且义务性的演出多,不少人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了。年轻人都愿意去学电脑玩游戏、骑摩托车,对这项活动还看不上哩!
我望着那些头发花白的表演者,心中突然产生一种敬佩的心情。正是他们这些民间艺人,为了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仍默默地坚守着阵地,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才使这份遗产得以保留。
袷袢下的秘密
休息了一会儿,表演又开始了,人群中又响起了喝彩声。这种表演往往进行五六分钟就要休息一会儿再表演,每场表演大约半小时。
春季和秋季是表演的主要季节,夏季南疆气候炎热,冬季又太寒冷,都不适合进行表演。每一次表演的人数不固定,可多可少,一般在5-8人。表演的条件不高,只要是平坦的地面就可以表演,也可上舞台表演。
表演者究竟是如何表演的呢?他们被长长的袷袢套在里面,看不清楚他们的动作,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我请求艾孜木不背道具示范一下表演的动作,他同意了。
只见他趴在地上,两只手着地,臀部翘起来开始在地上移动,时而朝前,时而朝后,时而原地不动,时而跳起来,然后又左右晃动。
不一会儿他用右手或是左手,绊住自己的右腿或是左腿,来回坚持了数次,最后摔倒了。
表演时,艾孜木还要不时发出“嘿!嗨!”用力的喊声,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两个真人在较量,非常逼真。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疏勒县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游戏历史悠久,在新疆其他地区很少见,实属珍贵。没有文字记载。
据疏勒县亚甫泉镇11村6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马苏尔回忆说,在他6岁时就看到过这种表演。
当时,帽子是直接缝在袷袢的肩上,没有葫芦脸谱。后来才用葫芦做人头,画上脸谱、穿上了袷袢,这样表演起来更加生动,颇受群众的欢迎。
原来维吾尔语把这种表演叫“且里西(摔跤)”,后来叫“喀巴克奥依纳西(葫芦的游戏)”。
在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举行麦西热甫或是遇到节日、婚事时,葫芦人绊跤是必有的节目,表演时还有纳格拉鼓、热瓦甫、笛子等乐器伴奏,生动有趣,深受群众的喜爱。
这种表演不受场地的限制,也不受人数的限制,有无乐器伴奏都可以演出,灵活性强、娱乐性强,在表演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木偶有着重要的价值。
疏勒县文体局的同志告诉我,县上已将这个游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准备向上级申报进行传承和保护,听到这个消息真令人高兴,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富有特色的游戏。
- 上一篇:新婚后不落夫家 奇特的苗族婚俗
- 下一篇:正月十五去偷菜 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