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阿柔婚俗

祁连山下的阿柔藏族部落是青藏高原安多六大部落之一,原居住在果洛环阿尼玛卿雪山下。清道光年间,一部分族人离开原籍,途经海南一带迁到刚察,而后北迁到祁连山腹地的祁连县境内,在阿柔草原定居了下来,整个迁徙里程达3000余里,距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族群记忆的延续,阿柔部落以鲜明的族群特征和固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成为青海乃至整个藏区的典型代表。其中“阿柔婚俗”也因同一文化不同内涵或同一习俗不同内容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历史、社会、藏学、民俗等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

“阿柔婚俗”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大潮中,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富有高原深刻内涵的民族特性。也延续了藏区婚嫁都要经过提亲、订婚、送亲、迎亲、婚礼、婚后回门等传统习俗。

在阿柔地区不管是男婚还是女嫁,一般娘家双日办喜事,婆家单日办喜事,送亲的队伍也是单数,由13人组成视为吉祥也认为最好,迎亲的队伍一样也是单数,这是阿柔婚俗中单出去、双回来的传统习俗。

婚礼那天送亲队伍赶着牛羊群按卜卦算好的时间准时出发,一路要拥着新郎,唱着酒曲前进,当遇上迎亲队伍时双方要相互问候,然后其中一位长者前去接过迎接亲人敬的酒或“西玛”(用酥油和糌粑做成的贡品)赞神诵佛,洒向空中,这时迎亲队伍从左绕走送亲队伍一圈与迎亲队伍合为一组再次敬酒,当敬完第三次酒后迎亲队伍会迅速赶回家,在自家门前排队迎接,当送亲队伍快到家门时两名民间歌手亮开嗓门唱起迎亲酒歌(也叫门歌),迎亲的人前去一一相迎,互致问候。

新郎的车或马缓缓开到(拉到)下马垫(藏语为“罢丹”)旁,在伴郎的搀扶下下车(马),伴郎把摆放在“雍仲”图案上的米粒洒向空中,然后把铺在“罢丹”(下马垫)上的绸缎揣进怀里,随送亲队伍进屋。

入座后,按阿柔地方风俗习惯吃一碗厥麻(人参果)米搅酸奶,吃完后送亲的娘家人会出去商量要向婆家交代否有无补充的事情,自家配送的东西是否拿全了,送到了。入座后新娘的舅舅要给新郎穿新郎服(玛拉),他会滔滔不绝赞颂新郎、赞颂美酒、赞颂斟满青稞酒的龙碗等等。

喜筵正式开始后,相互敬酒献歌,共同举杯为新人祝福,在阿柔婚俗中最具特点的就是逗曲(藏语为“希合”),其内容丰富,曲调悠扬,男方与女方家相互对唱,直至下午新郎家人要离开时方才作罢。

新郎家人离开前新娘家要唱三曲吉祥祝福酒歌,并敬送绸缎、伏茶、哈达等礼物,还要特意给每位新郎家人送一瓶“蓝羌”,敬三杯上马酒,送亲队伍在回去的路上依然饮酒欢歌,这时只留下伴郎和唱家们唱到天明,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随媒人“巴哇”及伴郎回门。

按过去的婚俗习惯,新郎当天会随送亲队伍一起回家,第二天由新娘的亲戚朋友陪伴新娘回新郎家,新郎家也要摆宴席以迎接新娘的到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民族的融合,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慢慢简单化。

阿柔婚俗呈现出的每一章节是民族久远历史的缩影,期待有更多聪慧的眼睛来到美丽的祁连山下,在这块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神奇土地上探寻和采撷更多散发浓厚清香的民族民俗文艺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