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满族民间木雕

宁古塔地区满族民间木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早期居住在山区的满族人的住房多数是用圆木经过凿刻制成,房顶上覆盖桦树皮代替瓦盖,烟囱是用空心大树代替,这种用木头经过简单加工建成的房子,满语叫“周斐”,俗称“木克楞”。笔者于1977年冬天在镜泊湖南湖头房身沟里还看到过保存完好的“木克楞”房子,生产队看人参场的几个老人仍住在里面,当时正值三九严寒,“木克楞”里面却温暖如春。

居住在山区的满族人根据山区松鼠、野鼠多容易糟踏粮食的特点,利用木材资源,创造一种独特的贮存粮食的仓库——“苞米楼子”,满语叫“哈实”。是一种用四根圆木为柱,搭起来的离地式的贮粮仓,上面横木是凿刻而成。这种苞米楼子至今在东北部分农村仍然沿用。

山区满族家庭的围墙多数是木头障子、木头栅门。至今镜泊湖南湖头的五风楼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保存着木头障子、木头栅门。这里山区的“木克楞”的房子,空心木头立起来的烟囱、木头搭起来的苞米楼子、木袢子障子、木头栅门,形成了一个粗犷完整的木雕工艺群体,一幅美丽的“山乡风貌”。

满族人用大直径的圆木刻成独木舟,即满语的“威呼”,是满族先人的水上交通工具。用小径圆木制成的“爬犁”是满族人冬季雪上(或冰上)的重要交通工具。用桦木筛板制成的造型似小船的“摇车”,至今在农村满族家庭还在使用。用空心木刻成的“马槽”至今仍为山区农民养牛、养马时沿用。

满族先人家庭使用的炊具、用具大部分是木材刻制而成,如木头水瓢、木头碗、木头盆(参见本书前面彩色插页“木瓢”)。还有洗衣服用的洗衣板,捶衣棒,砸乌拉草用的乌拉草棒子等都是由一块木材切削制成。木桶,满语叫“服寺黑”,则是以木板拼制,外围用竹条箍起来的工艺较为精制的一种器皿。

满族人在生产中应用木雕也是比较广泛的,他们用带叉的小径木撼成权子,把木材切成薄板制成木锹,利用木材的自然弯曲度制成木犁,把小径的木材拭成三道弯的镰刀把等等,都是满族人利用木材完成的造型独特、雕工粗放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至今在偏远山村仍在沿用。

满族人还有用木头雕刻神像的习俗。“萨满供奉的神及祖先是削木为偶,身裹熊皮,男女各一,平时供在西墙上的阁板上面,家祭时排诸神之列”。萨满最尊敬的神,有吉星神,“木制,头顶为圆锥形,头的四周刻九个人面形,每面刻目、鼻、口,惟在两面之间,有一目公用,身成圆柱形,下面四座脚,左右两木偶,为其使者,亦木制”。笔者于1963年在宁安县旧街乡卜家村卜氏同学家玩的时候,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卜氏西墙的阁板上有四个小木头神像,每个神像大约有半尺高,用红布覆盖着。

满族民间木雕,产生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表现了满族的独具风采的艺术风格,所以代代传承,相约成俗,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