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锦州方言词组有哪些?锦州方言词组解析

“隔壁儿”〔jièbǐr〕这个词儿可真把我造“蒙圈”了,这一“蒙圈”,一气儿削了我五十来年。

“隔壁儿”〔jièbǐr〕,也称“隔壁子”〔jièbǐzhi〕,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普通话意义的“隔壁”,不泛指邻居,只是指“山儿挨山儿”的邻居,这个我“打一小儿”(从小)就明白。“山儿”,也称“大山”、“山墙”,即房子的左、右、后三面的外墙。一般称“东大山”、“西大山”、“后大山”。阎家南边有地名“山后流”,意为墙后有河水流过。灶间与居室的隔离墙,称为“火山墙”或“火山子”。

可是,“隔壁儿”〔jièbǐr〕这字儿咋写,我就“摸迷糊”了。在书上,常见的写法有“界壁”和“借比”两种,我知道这些肯定都是不对的。但是,我自己也走入了歧途,迈进了“旮旯儿犄角儿”(角落,也做旮旯儿),脑袋磕得不知起了多少包。

原来,我认为这个词的词源是“家比”,因为在锦州方言中,“家”字除非单用,一般读为jie,轻声。我印给大家征求意见的本子也是这么写的,现在看来是错了。

这几天儿才整明白,原来这个词儿的用字就应该是“隔壁”。保定的马志刚先生讲,在古读音中,“隔”的白话读音就是jiè。我这才“忽闪着一下子想起来”,现在,“隔”字在锦州方言中有时也发音为jié,比如“你隔几天再来”、“我家和他家中间‘就’(只)隔一个屯子”。

现在看,“隔壁”的用字“有根有派儿”,表意准确,而且便于与普通话接轨,顺应发展趋势。

“蒙圈”〔mēngchuān〕,用驴拉磨的时候,要用“蒙子”把驴的眼睛蒙起来,这样驴就“蒙圈”了,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就一直拉着磨向前走,不知自己走了多少圈。说人的时候,意为发蒙了,头脑不清楚,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常说的话有:“喝酒喝蒙圈了”,或者直接说“蒙圈了”。喝酒喝蒙圈了的人,被称为“酒蒙子”,经常喝醉酒的人,也被称为“酒蒙子”。“蒙圈”,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基本取代了老话“蒙灯”。

“蒙灯”、“蒙圈”、“酒蒙子”,还有“蒙门儿”,都是贬义词,“蒙圈”还近乎于骂人。

“花茬儿”,意义为时常。石宝玉先生讲,“花茬”源于“晃常”,为山东方言词汇。我在锦州地区对“晃常”进行了考证,发现义县及凌海与义县的相邻乡镇的老人也在使用,意义与“花茬儿”相同,但逐渐为“花茬儿”所取代。因此,我尊重“花茬儿”的用法。

“花茬儿”,也为“花玛儿”、“花拉花搭”。

还有几个词汇挺有意思,但用字把握不准。

“惨道”〔chàndao〕,意为蛮横、不讲理。“惨”字有待商榷,有人写为“颤”。锦州方言中,读“惨”为chàn。“惨道”,意义近于“厌恶”。“厌恶”,发标准音,但意义与普通话完全不同。“恶”,在锦州方言中,只有此处发标准音wù。

“碴子”〔chànzhi〕,给畜禽喂食的盆、槽子等。源于河北。“碴”〔chàn〕字有时做动词用,如“把碗碴在锅里了”。这里的“碴”字,有人也用标准音chǎ。用“碴子”不无道理,有的“猪碴子〔chànzhi〕”就是缸打碎后剩下的“缸碴子”(gāngchǎzhi)。碴子(chàzhi),即陶器、瓷器、玻璃打碎后的剩余部分或碎片。锦州方言有个串话儿叫:“老母猪嗑碗碴子〔chàzhi,这里声调发生了变化〕——满嘴是瓷儿(词儿)。”有一个词汇叫“半半碴子〔chànzhi〕”,意为对于某种技能、某种学问不够精通,也叫“半拉嗑唧”。“碴”字,有待商榷。

“毽儿”、“毽儿巴噔他二姨”、“油毽儿似的”等词汇中的“毽”〔qiàn〕字,有人认为应当用“欠”,意为缺少修养;有人认为应当用“毽”,意为上蹿下跳、不老实。对此,有待于考究其词源。(q0q't!q9m,y:x8g2c

“闭”,相关联的词汇还有“闭了”、“贼闭”等。有人写为“毙”或“毕”。我认为,“把别人闭了”,是超过了别人,而使其老老实实、偃旗息鼓,而不是把别人打死了。比如,“运动会上,我们班的四百米接力把其他班级全闭了”,就是其他班级都老实了。用“毕”,较之用“毙”似乎有些道理。

“用故”〔yōnggu〕,因为。“用故啥”,也为“用啥”。有人写为“雍古”、“拥误”。有人认为是“因为”的误读,可是,在发音上,这个误读太远了。我认为是“因故”的误读。

“用故啥”和“结因啥”〔jiēyinshá〕意义相同,同为“为什么”。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李春亭先生,就经常问我们:“结因啥呀?”

我们这位李老师挺“有意思”(风趣、幽默),有的同学老是成绩不稳定,他“花茬儿”就说“人家”〔yínjie〕“三眼儿枪打兔子——不拿准儿(没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