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布达拉宫珍宝馆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着大量历史文物,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和工艺珍玩,其中的珍宝馆更拥有珍藏文物达200件套左右,每一件珍宝都能令人大开眼界。
馆藏的刺绣唐卡
镇馆之宝之一的“霁蓝釉留白花卉纹高足碗”
游客拾级而上,前往参观宏伟的布达拉宫
馆藏文物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典章文物、罕见藏文经典,以及稀世文物
近日,据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投入总量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2亿元。截止到2010年,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超过了13亿元。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桑耶寺、夏鲁寺、古格王国遗址等文物在经过了抢救性维修保护后,正以迷人的身姿傲立在这片“日光城”。其中,布达拉宫珍宝馆自2009年夏季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拉萨文化旅游新场所。
贵族旧宅改为博物馆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着大量历史文物,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和工艺珍玩,其中的珍宝馆更拥有珍藏文物达200件套左右,每一件珍宝都能令人大开眼界。
珍宝馆最初为西藏一户贵族的旧宅,白墙红木,是座具有浓厚藏民族特色的土石结构建筑。这座建筑在保留其原样的基础上,通过外部整修和内部重新设计,现改造成布达拉宫珍宝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
珍宝馆内的文物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典章文物,罕见的藏文经典,深藏的稀世文物。这些文物被分为“史海钩沉”和“宫藏珍品”两大部分,8个小单元,分别为:御书匾额、馆藏珍品(瓷器)、文献典籍、佛像、宗教用品、面具服饰、唐卡艺术、生活用具。整个展览以文物为主,辅助以图片、局部复原场景为展示手段。展厅分为三层,珍宝馆内所陈列的文物均为真品。
镇馆之宝令人惊叹
进入馆内会发现,大门两侧是两幅大型壁画,其中一幅浮雕壁画展现了清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的场面,另一幅为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情景记录。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顺治皇帝要求赴京朝觐,顺治皇帝在南苑接见了五世达赖喇嘛,还特意修建了黄寺作为达赖喇嘛留京期间的住所,赏赐了大量珍宝。次年,顺治皇帝授予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喇嘛的封号和其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正式被确定下来。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是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后正式确定下来的。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壁画中心,顺治皇帝端坐在宝座上,五世达赖喇嘛坐在顺治皇帝右侧,上身微向前倾,头部向顺治皇帝倾斜,像是正在陈述着什么,下边是几排陪宴的大臣和喇嘛。这幅壁画是西藏地方和中央从属关系的有力证明,同时也说明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向右转弯,大厅中的“八瓣莲花喜金刚坛城像”会立即吸引游人的目光,这尊14世纪的造像通高81.4厘米,为密宗供奉像。莲瓣中央为喜金刚像,每片莲瓣上均有四尊密宗本尊携眷像,是典型的明永乐年中原宫廷造像风格,工艺十分精湛,令所见之人无不发出赞誉之词。这座造像堪称历代同类佛像之佼佼者。这座“八瓣莲花喜金刚坛城像”被人们誉为珍宝馆的镇馆之宝。
纵观一楼的展出文物之后,人们会感觉到,展览以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为主线,同时以独具特色的展示吸引游客,浓郁的藏民文化十分突出。
据悉,开放一年半以来,布达拉宫珍宝馆已经成为拉萨的一处文化旅游新场所和认识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窗口。实际上,珍宝馆项目为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的附属项目。据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办公室介绍,珍宝馆投资1000多万元,2006年9月土建工程开工,2009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珍宝馆二楼,一件12世纪的白釉暗海螺纹碗又成为令参观者瞩目的焦点。在藏区有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在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曾经烧制过类似该器物的记载,但馆藏的这只白釉暗海螺纹碗却形制特殊,令专家也不敢轻易断定它是产自内地还是藏区,而关于它的考察鉴定一直都在进行当中。
此外,9世纪的贝叶经、17世纪的桃形玛瑙杯和17世纪的乾隆御笔佛塔唐卡、18世纪的鼻烟壶等诸多珍贵文物,即便是在全球各地最著名的珍宝馆中,也能算得上惊人之作。
在珍宝馆所有的文物中,5至6世纪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说法像,是年代最悠久的文物。其质地为合金,高30厘米,底径13.5厘米。金刚亥母像,质地为铜镀金,产于15世纪,高41厘米,底径23厘米。
此外,珍宝馆内还珍藏有许多至今深藏闺中的稀世文物,例如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同治等皇帝御赐的珍贵长生牌、御笔牌匾等,分别供奉和悬挂在布达拉宫珍宝馆内最重要的殿堂、门楣,是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如“涌莲初地”,是乾隆皇帝赐给八世达赖喇嘛的御笔牌匾,寓意是“莲花初离大地”。
布达拉宫曾遭虫蛀鼠咬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里,国家投入14亿资金,先后实施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昌珠寺和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重要文物古迹的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
2009年10月,经过7年维修后,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多座西藏寺院都相继开门迎客。《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曾经专访了参与维修的两位藏族古建学家甲央和阿旺洛珠,听他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寺院修复故事。
十世班禅下令灭鼠
辉煌、神秘、坚固、整洁,这是记者在走访了多座西藏寺院后的感受。尤其在布达拉宫,明艳的壁画,用阿嘎土工艺打制的平滑地面,高大的柱子和堆放的经文,都显示着这座宫殿的勃勃生机。然而,20年前的布达拉宫却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80年代,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加之建筑物本身构造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等西藏寺院出现了基础下沉和破损、墙体裂缝或坍塌、壁画病害、木构件虫蛀、变形等险情。修复专家们使用了很多防虫、防腐措施,但由于一些寺院和百姓房屋挨得很近,蛀虫很容易从老百姓家里传过来。
当时布达拉宫虫蛀面积非常大,鼠害横行。布达拉宫最高处的强巴佛殿曾经着火,就是因为电线被老鼠咬断所致。十世班禅当时看到布达拉宫这样的场景时说:“老鼠在布达拉宫闹起了大革命”。作为活佛,十世班禅本来秉承不杀生的原则,但眼看鼠害严重到这种地步,他下令开展灭鼠行动。
“修旧如旧”是原则
从1989年至2009年的整整20年中,国家先后分两期,对西藏境内近千座寺院和古建筑进行了彻底维修。甲央告诉记者,壁画是寺院修复的难点。布达拉宫作为西藏佛教建筑的代表,内部绘有大量壁画,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史,五世达赖喇嘛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等。阿旺洛珠表示,这些壁画极具价值,修复时要非常慎重,必须“修旧如旧”。
“能揭取的就在小范围内揭取并加固。”甲央说。为了不损坏壁画,要先切割墙体,把壁画一块块地取下来。在切割墙体前,工作人员还要把特殊药物注射进墙体,使墙体更加坚固,切的时候墙体才不会碎,壁画也不会损坏。修复墙面后,要把壁画复原,再将细小的缝隙填充。最后,壁画看起来完好如初。
对壁画建筑主体的修复,“原来用什么材料,现在就用什么材料”。阿旺洛珠说。据介绍,在藏族传统寺庙的维修中,很多现代建筑材料,如水泥、铁钉等都禁止使用。一些用传统工艺打制的墙面出现糟朽也不会被拆除。工作人员会在墙体内部加固,或在外面加一层石头,将原来的墙包起来。
在布达拉宫二期修复工程中,国家拨发了大量黄金、珍宝。黄金主要用于壁画柱子、木头上的彩画以及佛像上。阿旺洛珠说,“我们首先要把黄金拿到南京的金箔厂去加工,制成各类规格的金箔”。
据了解,布达拉宫二期维修验收后,对永续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不可低估。布达拉宫从红宫、白宫、地垄以及建筑群层面进行了全面维修。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对消防安全配备,监控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上还是首例。
- 上一篇:西藏——阿里托林寺壁画的装饰艺术
- 下一篇:安徽三祖禅寺隆重举行首届禅文化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