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佛教造像流通受政策制约
十一/十二世纪西藏铜瑜伽士坐像纽约佳士得拍品
导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经历了2009-2011年的大幅扩张后,于2012年进入深度调整期,各主流门类的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与高峰时期相比均出现30%-60%的萎缩。然而在一片清冷声中,各拍卖场中的佛教艺术品却独树一帜,一段时期以来,连续保持了令人惊异的增长速度。往年,佛教艺术品仅仅归属在瓷器杂项板块中,量少价微,极少受到重视,而如今却独当一面,难能可贵地起到了“维稳”的作用。2015年新春伊始,从纽约的亚洲艺术周,到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再到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古天一等拍卖公司,均隆重地推出了佛教题材的专场。中国拥有两千多年佛教文化,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便再也没有中断过。于是最早的佛教艺术品从东汉发端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高速发展,再由唐宋元明清以来的逐步汉化,如今已生生不息、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与此相伴,佛教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也自远古流传至今,形成重要的文化脉络。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林林总总的佛教艺术品既来自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也有不同的流派分支,形成独具魅力的风景线。仅从拍卖市场的各项交易数据,就能看到今天佛教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热络气氛。
北魏龙门石窟石雕弥勒菩萨坐像纽约佳士得拍品
高古造像受政策制约如果用“热”、用“火”来来形容现在的佛教艺术市场,很多收藏家并不赞成。刑继柱就说:“举一个例子:比如一尊长寿佛——乾隆粉彩的,二十公分高,大约能卖大几百万到一两千万,而金铜的东西你做得再精致也就是几十万的事,量级差的不是一倍、两倍,直接差了一个小数点!毕竟金铜的东西本身量就少,只能感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刑先生想要表达的是:当前佛教艺术市场即便稳健的在上升,依然是一个很大的价值洼地。而梁晓新则在这其中看到一个更大的洼地——高古造像。他从近两年藏家的品味开始变得多元起来,能读出未来人们会往早期源头上追。中原的汉传佛教艺术一直以石雕、木雕、金铜为主流。然而在市场上,早期佛教艺术远不如明清,“永乐、宣德官造的青铜造像早已经跨过千万元的级别了,但是我们高古的造像还徘徊在百万上下,大部分都在三百万以下的价格区间徘徊。你要是把他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相提并论的话,那么中原高古造像的市场价值便是远远被低估了,肯定有一个非常大的上升空间。以前,收藏高古类的造像多是欧美人士,但是现在我们也知道,他们对这一门类艺术品的收藏已经逐渐停止了,买卖中国艺术品整体东移了,这样就只剩下中国的买家。中国的买家进入市场年份比较短,收藏的经验和视野都是比较浅,目前只集中在明清时代的造像上,高古还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所以我认为该板块的价位是严重偏低的。随着人们越玩越深入,相信一定会往源头去追。”早期佛教艺术涵盖了从五胡十六国时代至唐代这600余年间的作品。因年代久远,能辗转流传至今的作品显然非常稀少,大部分是被盗取下来的石窟造像。这类高古石窟造像,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收藏、递藏背景,偶然在拍卖会上释出,就会受到欧美及日本和台湾资深藏家的追捧。另一类就是金铜造像,流传市场的数量要比石造像略多。到了宋、金、辽、元时代,中国的佛教艺术艺术风格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这一时期的大型木雕作品受到市场和藏家的钟爱。2013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英国古董商埃斯肯拉奇以近千万欧元购得一尊元代木雕观音像,创造了木雕造像的世界拍卖纪录,也带动了不少藏家去重新认识木雕造像。余锐认为,高古造像的市场如果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在推广的同时,更需要强有力的学术支持。而在国内,除了认知度有待提高外,政策的限制也构成很大的影响。不仅拍卖上不去,很多藏家也对触及高古造像心存忧虑。刑继柱明确表示,既然收藏是爱好,自然以安全为首要。所以在眼下政策严控情况下,高古造像的市场很长时期会集中在香港以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