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青海热贡 高原上的艺术王国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其中心隆务河谷两岸农牧业都很发达,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热贡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 在热贡地区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数百年来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传承着从寺院走出来的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堪称金色谷地的艺术王国。 年都呼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它是藏语“年都乎噶尔扎西达吉林”,意为“年都乎吉祥兴旺洲”。位于同仁县北1公里的年都乎乡政府所在地北山脚下。由丹智钦建于明末,建寺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第三世夏日仓根敦赤列(公元1740-1794年)时期成为隆务寺属寺,除了独占鳌头的大型精美的壁画、堆绣外,还有不少宗教文物弥足珍贵。我们被获准特许,可以不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终于可以让大家看看一睹藏传佛寺的神秘。

年都乎寺清代壁画现存于萨增拉康殿(又称毛兰吉昂殿)和弥勒殿。据考证,萨增拉康殿壁画的作者是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噶日班智达罗藏希饶无疑,壁画应该在1732年该殿建成之际绘制。弥勒殿壁画主要由维唐华丹、才让端智师徒所绘,年代在十八世纪中叶。其中,萨增拉康殿内的八幅壁画是现存热贡艺术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壁画内容为为本生传、宗喀巴传、怖威金刚、具誓善金刚等、燃灯佛。弥勒殿的壁画《十六罗汉传》(3.80米×40.05米)是热贡地区现存最大的壁画作品,整个画面占据殿堂的左、中、右三面墙壁,可谓鸿篇巨制。 萨增拉康殿壁画主要分布在殿堂内外四壁。由于风蚀和人为破坏,殿外9铺壁画图像识较为困难。其中,门两侧壁画已荡然无存,但根据热贡地区寺院壁画布局特点,应该是阿米玛沁和阿米夏琼两位山神。殿内壁画基本保存完好,布局跟外壁完全对称,只是由于后壁正中位置因供有弥勒塑像而占据一铺壁画的位置,故只绘有8铺壁画。门两侧为怖畏金刚和骑羊具誓善金刚;左右壁为释迦牟尼本生传;后壁为燃灯佛和宗喀巴传。 照片替代不了任何风景和艺术品,只有亲临现场才是王道。热贡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甚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青年旅馆的房间都装饰成浓郁的藏式风格。寺庙的各个角落都能寻找到精美的艺术装饰。甚至连姑娘们的服饰上也能找到热贡文化的痕迹。由于热贡手绘唐卡热浪高涨,不仅收藏家和佛教信众购买,一般旅游者到了藏区也会买唐卡做纪念品。在同仁县城、吾屯村街道上卖唐卡的店铺星罗棋布,不少寺庙的僧人与人合伙开店,形成一条龙产业链。

我们参观了城外一座规模巨大的热贡文化宫。里面展品不仅数量巨大,也异常精美,可惜我不是很懂只能走马观花。文化宫年轻的主人,气宇轩昂很有些戏剧中人物的感觉。文化宫内有不少画师现场作画,选画布是唐卡绘制的第一道程序,画布多采用厚实的白棉布,裁剪后绷在画架上。逢晴天在画布上涂一层木胶,再涂一层石膏,晾干后用细石反复碾磨布面,磨到光滑平整,没有细微的洞眼为止。接下来就可以打底稿了。打底稿的笔是桦木棍削尖烧制而成的炭笔,先按《度量经》画好格子,再在格子里勾勒出造像草图。传统的热贡唐卡艺人,手艺只传亲属或徒弟,不传女孩子;现在唐卡艺人不仅带女徒弟,而且不仅限于藏族,还有不少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孩子。 在热贡的村庄里,走几步路就有一家画店,要么是工作室、画院、艺术公司。全国36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省有4位,4位大师全在吾屯。村中行人,一个扛着锄头下地的农夫,一个手捻念珠的僧人,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卡画家。隆务河谷中的这些艺术村落洋溢着一种儒雅气质,人人安静如水,然而静水深流,深不可测。 我们有幸走进了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家中,他的孩子和徒弟正在绘制唐卡。西合道大师,自幼从师藏区唐卡画家尕藏。西合道执着追求,信念鉴定,孜孜不倦,建树颇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形成了作品绚丽大方,画面构图精细复杂,严谨细腻。可惜我们匆匆忙忙都没看到大师的作品,据说价值不菲,300万起哦。 绘制唐卡的传统颜料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天然矿物颜料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植物颜料,基本颜色是红黄蓝绿白五种,能调制出几十上百种颜色。着色之后是描金,即用金汁把造像再描一遍。用金是热贡唐卡的重要特征之一,描金和最后的几道工序如铺金、磨色和开眼都会用到黄金。 热贡艺术的发展,也给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变化,这座郭麻日佛塔就与藏传佛教多数的白塔形式迥异,打扮的五彩辉映。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