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境下的“忙”和“悟”
时下都市人大都很忙。或忙工作而心力憔悴,或忙生意而透支精力,或忙应酬而伤肝伤胃,或忙学习而绞尽脑汁……忙得懒得和父母打电话,忙得没时间和友人谈心交流,忙得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
我们稍为驻足一会,回顾一下古人忙什么。东汉王充《论衡·书解》:“使著作之人,总众事之凡,典国境之职,汲汲忙忙,何暇著作……”翻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竟然找不到“忙”这个字!许慎的生卒是在王充之后,不知为啥没有收入“忙”这个字,抑或是许慎他老人家太忙了,忙中出错,遗忘了这个字。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人自古就很“忙”吧?唐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清高鼎《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书于清代的《弟子规》亦云:“事勿忙,忙多错。”
《康熙字典》云:“忙,心迫也。”又有“悕、宂、怖”等意。《辞海》关于“忙”的基本字义解释有三:事情多,没空闲:忙乱。急迫,急速地做:忙于(忙着做某方面的事情)。旧时田赋分期征收称“分忙”,有“上忙”、“下忙”之称。从形声字的角度分析,“忙”字从“忄”,从“亡”。“忄”指“心志”。“亡”意为“丧失”。“忄”与“亡”合起来表示心志丧失,不清醒,迷惘。
我们的一生都在“忙”: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就本能地忙着张开小嘴嗷嗷待哺;接下来忙着上学,忙着找工作,忙着买房子、买车子,忙着结婚生子,忙着升迁,忙着求财……一辈子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忙得我们头昏脑胀,焦头烂额,废寝忘食……那么,有没有一个时刻,我们能停下忙碌的步伐,偶尔想一想,我们在忙什么?为什么这么忙?
在读《金刚经》时,笔者找到一种答案:在佛教的语境下,“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心”丢了,找不到自己的“心”;相应的,“悟”就是找到自己的“心”,把自己安顿下来了。试想一下,心中忙乱则神智难定,很难有所主张或创见。“心亡”了,我们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理智的判断力不起作用了,迷失了自己的方位,更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殃崛摩罗尊者未出家前,一直想成为一国之王。一个外道就告诉他,只要他能够用1000个人的大拇指做成花冠,就可以成为国王。殃崛摩罗相信了,并收集到了999个大拇指。就差最后一个拇指了,他朝思暮想,几近疯狂。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决定把自己的母亲杀掉,取得这关键的一个拇指来达成心愿。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观照到了这个因缘,就想趁机度化这个愚昧的人,于是便化成一个僧人出现在殃崛摩罗面前,并伸出了大拇指。殃崛摩罗发现后就放开了母亲,转而去追杀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前面慢慢走,殃崛摩罗在后面疾步追赶,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他就高声喊道:“停一下!停一下!”
释迦牟尼回答道:“我已经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住。”殃崛摩罗听到此话后,心中突然大悟。于是他放下屠刀,投佛出家了。
停下忙碌的脚步,有时需要一声棒喝,需要一种机缘。现实世界竞争激烈,稍有松懈就会被快手者得了先机,你也就只有处于下风。怎么样在忙碌的当代社会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万物唯心,万念也由心起,其实好多事情也不过就是一念之差而已。《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觉悟不仅仅是圣者的专利。佛教通过对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透析,体悟客观世界的无常、主观世界的无我。由人内心的觉悟,了知世界的实相,然后得以从容面对一切现象,在尘世的繁华之中,放慢脚步,持有平和安闲之身。凡夫俗子,血肉之躯,人事纠葛,情感困扰,怎么办?做好手中事,放下心中念。独坐一炉香,前后细思量,可怜车马客,唤他莫奔忙。
《说文解字》云:“悟,觉也。”“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掬明月一丝清风,一餐饭一杯羹,一颦一笑,能有所感,你正在觉。“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有此心境,有此觉悟,有何事可忙?我们在讨论当代人幸福指数低的时候,更多的是以物质为标准,往往忽视了心的因素。其实,幸福与心相关,找到自己的心,使之平和安宁,幸福就在心里。
- 上一篇:索达吉堪布告诉你藏传佛教的养生之道
- 下一篇:文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