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佛教如何看待情欲和爱情:以智慧正视爱情

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帖文一发出,就引发了网友的惊叹和质疑,有人对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行为表示谴责!对于情欲和爱情,佛教是如何看待的呢?佛教修行不要求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对于爱情,佛法没有加以否定,事实上佛教不否定任何东西,而是教你认清一切事物的实相;当你真正体悟到一切事物属于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知道怎样看待一切事物了;这是佛法上所讲的“智慧”。因此佛教的修行没有要我们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而放下爱情的执着,也就是说以健康的态度享受爱情,不痴迷于爱情,当失去爱情或是爱的对象时,也能以健康的态度面对,不致失去理性,伤心得死去活来。一般人可能会说爱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健康的爱情;以健康的态度面对失去的爱情,不是很冷淡无情,不像爱情了吗?正因佛法教我们健康的爱情观,可避免盲目的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所以说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佛家所说的禁欲,戒色,不只是外在的形式出家的修行人,要断绝情欲,在环境上与外界隔离,这是不用讨论的。然而佛教在禁欲上,不是采取单纯禁止的手法,而是讲根本道理给你听:“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等。佛法告诉我们诸法缘起性空,色无常、苦、空、无我,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所以对这些色受想行识等身心的现象,要认识其因缘,不要执着,这也就是“智慧”;从心性上彻底明了之后,自然从根本上断绝情欲;否则光用压抑的作法,是很痛苦很难消受的,而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佛教的修行不是直接抑制情欲的,而是从根源阻断情欲的,好比不用一味的砍枝叶,而是从大树的根砍断,枝叶自然不再长出来。大乘佛教的修行课程与目标是,心中有爱有情,但没有情执,而把爱与情扩大为大爱,也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人快乐,“悲”就是拔人痛苦;而且是不限对象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我与有情众生是一体的,不管有缘无缘,我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每个人的修行程度参差不齐,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首先要由修“智慧”下手,逐渐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果位,这就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位;而大乘则更由“无我”的“智慧”进一步体悟我与众生一体,而往广渡众生的目标迈进;所以有人说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慈悲”与“智慧”,而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才能广渡众生;只要发心行菩萨道,学习菩萨救苦救难,广渡有情众生的精神与作法,就是发心菩萨,可以渡众生。行菩萨道,一切以利人为出发点,利人而利己,自渡而渡人,这是大乘佛教广渡众生的最佳写照。总而言之,智慧与慈悲的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出家修行有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外到内对人境界和修为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