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的功能和形式
一、道教音乐的功能
道教音乐的作用从宗教角度来看,在于宣扬教义,澡雪精神,使人净化,使人豁达;从实践的角度来观察,道教音乐的功能在于敬神和娱人。
敬神
道教音乐的内涵、精神、韵味和道教教义、教规、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道教音乐是出于对道教诸神的崇敬,对道教教义的崇信,对道教教规的崇尚而产生的,因而,道教音乐多追求庄重、肃穆的情调,表达与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风格,以配合宗教仪式特定氛围的需要。围绕道教仪式「请神→礼神→谢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乐有赞美「三清」、诸神的颂歌;有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邪避魔的庄严威武之曲;有表现仙境佳所的云乐之歌等。敬神可以说是道教音乐的核心和主旨。
娱人
道教仪式除了面对各界神灵,也面向于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乐从功能意义上亦带有娱人的作用,如武当山道士们演奏的具有娱乐性的「耍曲」;在苏州、无锡一带道士们表演的类似杂耍性质的「飞钹」等等,就是供斋醮道场上的一般民众欣赏的,目的是唤起参与者对宗教的体会,提高他们参与仪式的兴趣。
音乐作为广意「声音」的含意,其在仪式中具有的功能意义,是每一个道士入道之时就心领神会的。仪式过程中,道人们非常清楚音乐于功能上的主次之分:与经文内容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即声乐诵唱经文的部分),在仪式中的作用是主要的;而经文之外的器乐演奏,则居次要地位,只起作烘托道场气氛,调节道场情绪的作用。因此,武当山道士们称带有娱乐性的器乐为「耍曲」;在苏州、无锡一带则可见到道士表演「飞钹」等等。
从功能形式上看,音乐的功能在仪式中又表现为隐伏功能和外显功能两种类型。
道教仪式中,有「内斋」和「外斋」之分。据《金箓大斋启盟仪》:「内斋者,恬淡寂寞,与道翱翔。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也」,「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谢,即古人祷祈之余意也。」可见,「内斋」是含有一种静意的仪,「外斋」则是含有一种动意的仪。在仪式行为之中,像念经礼忏,其动作程度不大,可以认为是「内斋」含意,而登坛拜表、步虚穿花、召请散花等均可以视作「外斋」含意。此处我们所说的音乐之隐伏功能和外显功能,与「内斋」和「外斋」是相对应的,亦即,音乐的隐伏功能作用于仪式的「内斋」,音乐的外显功能作用于仪式的「外斋」。
音乐的隐伏功能是依附于经文而存在的,其功能的引导动机也自然来自于经文所赋予的内容。经文出现甚么内容,法事随之便会有相应的情节。而不同的经文选用何种音乐?被选用的音乐在仪式中起何种功能作用?这是局外人难以得知其详的。
相对于隐伏功能而言,音乐的外显功能则易于外观者所理解。事实上,这一外显功能也正是针对参与道坛的信众和百姓而发生的,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以音乐这一形式吸引百姓,提高他们参与仪式的兴趣。
二、道教音乐分类及形式
道教音乐分为由人声唱诵的「声乐」和由乐器、法器演奏的「器乐」两种形式。道教内部对上述两种形式有自己的惯有称谓,称声乐形式为「韵」、「韵腔」、「韵子」等;称器乐形式为「曲牌」、「牌子」等。在以上两种形式中,因各自的运用场合和接受对象不同,声乐部分又有「阴韵」、「阳韵」,器乐部分有「正曲」、「耍曲」之分。阴韵是用于外坛斋醮的韵腔,多在「赈济」、「放施食」等度幽荐亡的阴事道场中使用。阳韵是用于内坛祀典仪式中的韵腔,一般在殿堂内部唱诵,多在「朝圣拜斗」、「祈让祝福」等阳事道场中使用。正曲主要用于内坛阳事太平斋醮科仪及外坛阴事荐亡斋醮科仪程序进行的中间,在转坛之际演奏。耍曲是吸收民间音乐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曲牌,主要在为俗民百姓做道场时于开坛之前和收坛之后演奏,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
韵腔
韵腔形式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等,体裁包括「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颂、赞、步虚和偈,单一使用时,它是结构短小的分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的四句式歌曲;若将某一曲调配上若干段不同的经文,便可构成大型的更复杂的曲式结构,运用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手法,与经文念白、诵经、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联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形成既有着千变万化,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声乐唱诵形式。器乐形式中所使用的乐器,不同的宫观和不同的流派有所不同。正一道所使用的乐器丰富,吹、拉、弹、打乐器俱全,演奏技法较为高超。全真道所用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法器),部分宫观加有少许管弦乐器,演奏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用作渲染道场气氛,及为唱诵韵腔伴奏。
声乐
声乐,是指道人们用人声咏唱或念诵经韵的一种音乐形式。根据经韵的音乐形态和道人唱诵的方法,又有「咏唱式」、「念唱式」、「吟唱式」、「朗诵式」等不同形式。
咏唱式是一种歌唱性很强的经韵唱诵方式。这种唱诵法具有细腻悠扬、抒情表意的特点。运用这种唱诵法唱诵的韵腔最多,韵腔的旋律性最强。各种「韵」(如《澄清韵》、《幽冥韵》、《悲叹韵》)、「赞」(如《大赞》、《小赞》、《中堂赞》)、「引」(如《幽魂引》、《梅花引》、《小救苦引》、《大救苦引》)、「偈」(如《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以及《步虚》、《吊挂》等等,都是运用这种唱法咏唱的。此种唱法,往往有法器和笙管笛萧及弹拨拉弦等乐器进行伴奏。
念唱式的声乐形态,音乐起伏曲折不大,音调平稳规整,是一种似念似唱的形态,旋律精简,少拖腔,呈公式化有规律性的上下句式结构。这种唱法多在道士每天早晚课中所诵习的诸尊神、真仙之训诫文诰的「宝诰腔」的唱诵中。该唱法的形式是由于宝诰腔的腔体结构和腔调旋律特征所决定的。宝诰腔旋律简练,不用衬字、衬词,没有拖腔,上下句结构规整。
吟诵式是专用于诵念咒语而形成的声乐形态。这种诵念唱法,韵腔旋律性较弱,以近语言性音调沿着五声音阶的框架,一字一音,在较狭窄的音域内展开,句未结尾落音趋规范化,可细分为「有节拍」的吟诵和「无节拍」的吟诵,上下两句无限反复,直至将咒语念诵完毕。这种韵腔形式,有道士称之为「棒棒经」。
朗诵式是唱中夹说白的声乐形态。这一唱诵法是一种按照自然语言声调而略为戏剧化了的经韵音乐,韵曲的旋律材料基本上集中在几个音上,通常表现为,在一段或几段经韵唱完后,插入一段有一定韵律的经文道白或咒语,然后再接唱经韵。
「阴韵」为用于外坛斋醮的「韵腔」,多在「赈济」、「放施食(焰口)」等户外或在斋主家中举行的科范仪式中唱诵。其接受的对象包括信众和看斋的一般民众。
「阳韵」为用于内坛祀典仪式中的「韵腔」,一般在殿堂内部唱诵,其接受对象主要是持修道教徒及天灵地祇和各界神明。
器乐
器乐是指用乐器或法器演奏的道教曲牌音乐。曲牌音乐主要运用于纪念法事与斋醮法事之中。在这二类法事科仪中,道教法师除讽经、咏唱各类韵腔外,还有画符、念咒、禹步、掐诀等宗教科仪内容,为了用来配合法师行法时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踏罡步斗、降妖捉鬼的各种宗教动作,需要演奏器乐曲牌。器乐曲分为正曲、耍曲及法器牌子三类。
正曲是由乐器或法器演奏的器乐曲。主要用于内坛阳事太平斋醮科仪及外坛阴事荐亡斋醮科仪程序进行的中间,在转坛之际演奏。耍曲的曲牌是吸收民间音乐发展变化而成,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在开坛之前和收坛之后演奏,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
法器牌子在道教音乐中虽为数不多,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咏唱韵腔时,有时丝弦、吹管等伴奏乐器可以略去不用,然而法器是必不可少的。法器是道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显示法力的一种象征性器物。宫观中的法器平时皆陈列于法坛的法器架上。通常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敬祖师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令旗、令箭、勅令牌、天蓬尺、镇坛木;另一类为各种打击法器,常用的有大铙、小铙、大镲、小镲、铛子、手铃、大小木鱼、大鼓、小鼓、大铁磬、大铜磬、小铜磬。道教科仪音乐中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是打击法器。法器牌子又分为铙镲牌子与铛镲牌子两类。演奏铙镲牌子之用的法器是大铙、小铙、大镲以及大、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演奏铛镲牌子使用的法器是小镲、铛子、手铃以及大、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铙镲牌子常作为各类法事科范仪式程序的转换、连接而单独演奏;同时还在各类韵腔、器乐曲牌的演唱、演奏中作为引子、尾声、间奏使用。铛镲牌子则常作为韵腔、器乐曲牌的伴奏法器,起到击拍数板、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 上一篇:“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 下一篇:什么是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