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孟氏易学派有哪些见解?孟氏易学派的学者

孟氏易学派

〖孟氏易学派〗创始人孟喜,字长卿,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其父号孟卿,善于研究《礼》和《春秋》,有弟子后苍和疏广,后世所传《后氏礼》和《疏氏春秋》实际出自孟卿。孟卿认为《礼经》太多,而《春秋》烦杂,所以命其子孟喜向田王孙学习《易经》。孟喜好自我吹嘘,特别得到关于阴阳灾变的书,假托是师父田王孙临终所授,在儒生中焰耀不止。另有蜀人赵宾,解释“箕子明夷”句中“箕子”词语时。说“箕子”就是:万物根子正在滋长。一般认为“箕子”是人名,但因为赵宾巧言善辩。其他易学家驳不倒。赵宾说自己的师父是孟喜,孟喜就承担了“师父”的名义。赵宾死后,“箕子者,万物方萎兹”说没有人能坚持,孟喜因而也不肯承认自己是赵宾的师父。所以孟喜大失威信。汉朝常常用儒经解释政府的政策。所以对儒经注重训诂而反对新说。孟喜曾以举孝廉而任郎官,后博士出缺,许多人推荐孟喜,但是当皇帝听说孟喜对《易经》有改变古训的行为,而没有任用。

孟氏易学在一些命题上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同人于宗吝”,孟氏认为,是指同姓婚配耻辱。“周人五号,谓“帝”是对天的称呼;“王”,是美称;“天子”是爵号;“大君”,是兴盛而行动与众不同;“大人”是具备圣人之德的意思。易》爻位”,言三为三公,二为卿大夫;“食德”,意思是吃父亲的奉禄。用阴阳说二至、二分,孟氏认为,坎,为北方,因为阴气包蕴阳气,所以从冬至起,阳气虽微微升动于地下,但没达到上方,一直到二月,沈凝、寒涸的阴气才消失,坎卦到此终了;震,为东方,春分出于震,万物以此为出发点,阳气为主于内,阴气变为从属,一直达到正南,向丰满硕大发展变化到了顶点,震卦到此终了;离,为南方,因为阳气包蕴阴气,所以从夏至起,阴气微微生于地下,虽然在积累但没有明显,一直到八月,文采不鲜、阳明不骄,离卦到此终了;兑,为西方,秋分形成于兑,万物生命到了尽头,阴气为主于内,阳气下降为从属,一直达到正北,一年当中天施恩泽完毕,兑卦到此终了。“风雷益”,是说必须雷动在前,风发在后,然后万物都能受益。如二月启蛰以后,因风而生长万物;八月收获以后,因风而凋残万物。说风有益处,是说它在雷动以后,故谓“风雷益”。

许慎字叔重,东汉人,少年时就博学儒经,拜贾逵为师受古文经,作《说文解字》十四篇,又根据五经传注的优劣与不同而撰著《五经异义》,马融常常推重他。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话。许慎学习《盂氏易》,称赞《孟氏易》。在《说文解字》中,引古《易经》异文多处:“夕惕若”、“龙有悔”、“乘马如”、“泣涕连心如以往”、“履虎尾”、“百谷草木草丽乎地”、“包用冯河”、“噬乾□”、“日(厂伯)之离”、“僮牛之告”、“神既平”、“恒凶”、“明出地上□”、“折马壮吉”、“天且劓”、“需有衣絮”、“执(臬出)”、“君子豹变其文斐也”、“孰饪”、“□为风”“升大吉”、“井寒泉食”、“杂而不(辶”、“夫乾崔然”、“天地壹□”、“牛乘马”、“重门击”、“地可观者莫观乎木”、“燥万物者莫乎火”。孟氏易学派知名弟子若干。孟喜传授《易经》给白光少子和翟牧子兄。白光和翟牧都是博士。于是出现了翟氏易学派、孟氏易学派和白氏易学派。孟氏易学派影响深远。洼丹字子玉,新莽时为避乱世,决心不仕,教授《盂氏易》,弟子达数百人,易学家尊崇他为大儒。洼丹著《易通论》。夏恭字敬公,新莽、东汉时期人,讲授《韩诗》、《孟氏易》,门徒常达干余人。袁安字邰公,东汉前期人。其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在西汉平帝时因举明经而为太子舍人。袁安少年时向祖父学习《孟氏易》,后来从政,颇有政绩。袁安子袁京、衰敞以及袁京子袁彭、袁汤都受家传《孟氏易》。袁京作《易难记》三十万言。虞光,东汉末人,从少年起就研习《孟氏易》;其子虞成、其孙虞风、曾孙虞歆、玄孙虞翻都受家传《孟氏易》虞翻字仲翔,三国吴孙策时为富春长,孙权时曾为骑都尉,因为反对孙权与张昭论神仙,被贬至交州。虞翻在交州虽然境处因罪流放,但仍然讲学不倦,门徒曾达数百人。著有《周易》虞翻注。盂氏易学派的著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隋志》载有《孟喜易章句》;《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九卷,虞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