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再访大理永国寺

10年前,我曾借出差之机登临云南博南山,拜访闻名已久的永国寺。匆匆一瞥,整座寺院给我留下的只是衰草萋萋,断壁残垣,一派颓废的印象。

今年元宵头日,正是初春艳阳高照的大好光景,与战友相约到永国寺去看茶花,便得以再次亲近寺院,也才有了深入了解它的机会。

驱车从云南大理永平县城沿博南古道向西南方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博南山脚下,只见一片原始丛林中掩映着一座院落。登山近前,进入寺门,抬眼便是两棵百年山茶,分立在大殿左右,又远远地高出屋脊。老树繁枝,高大舒展,花事正闹,披锦织绣。殿门花下,两棵早已活掉了不知多少层皮的古柏,虬干相交,枝叶共生。

跨入大殿,方知这座原称宁西禅寺的古寺,始建于明初,在明、清两代时香火鼎盛。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云南永昌(今保山)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道旁寺内,吟诗读书。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在博南山上修建了一座杨升庵祠。云南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赵藩在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1659年农历正月初二,明末永历皇帝朱由榔与晋王李定国在云南博南古城兵败吴三桂后,乘夜逃到了永国寺。那天晚上,飘荡在西边丛林上方的弯月,将朦胧混沌的月光抛洒在寺庙周围破败的院墙上,远处的树梢上,不时传来昏鸦的凄凉叫声。可以想见,那时的永历皇帝内心深处肯定也是“凄凉”的。看着那被雕塑得慈眉善目的弥勒大佛,永历皇帝便欣然下跪,祈祷“大佛救我,还我社稷”。离开寺庙启程之前,永历皇帝还期望着这种“诚恳”的祈祷能够“如愿以偿”。为把这种祈祷化为命运转机的吉兆,他把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宁西禅寺”之名也改为“永国寺”,其用心确实良苦。后来云南腾冲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路过此处,曾题书“永国寺”,有人就此认为寺名是李根源先生改的。其实此说纯属误传。何为“永国”?意为“天下还是我永历帝的天下也”。只可惜永历皇帝心愿未遂,最终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

据传,当年永国寺庙宇恢宏,香火十分鼎盛,其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中的《永平永国寺篇》记载:永国寺的正殿,有屋3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2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1米多长,莲台宽2米多,高1.5米,都用铜铸,相传曾熔化生铜1万多公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名誉会长、在云南鸡足山担任过住持的虚云法师,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法师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整座寺院只剩下枯草和断墙残壁,它们在苍松翠柏的衬托和火红山茶的映照下,更显沧桑,如将逝的生命般凄美,令人心疼扼腕,满眼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