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麓山寺:历代高僧驻锡地 湖南最早的佛教寺庙
古麓山寺位于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中,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这里古木参天,山峦秀美。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枫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
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古麓山寺,为第一位来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就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历代驻锡的高僧还有法导、法愍、摩诃衍那等。古刹不断得到各朝的护持,“建涅槃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来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唐德宗时高僧摩河衍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近代著名爱国诗僧、世称“八指头陀”的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敬安长老曾驻锡古刹,并留下了不少诗作。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杜甫、韩愈、李邕、刘长卿等许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来寺游览,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唐书法家李邕曾为古寺撰写并书的《古麓山寺碑》,亦称《北海三绝碑》,字体秀丽,遒劲有力。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唐武宗会昌五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之后各朝几废几兴,先后有景岑、妙光、智檀、文惺等在旧址上重建梵刹,曾更名为“麓苑”和“万寿寺”。抗战时期,大部分建筑又被日机炸毁,仅存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处。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客堂、禅堂等,古刹初具规模。自1994年圣辉大和尚驻锡以来,寺内僧众济济,佛菩萨塑像齐备,藏书甚丰,佛教丛林制度皆得到了恢复。1997年至2002年间,先后修建了方丈楼、藏经阁、五观堂、后山门、讲经堂、素茗斋、佛学院教学楼、图书馆及法师楼、僧寮等,寺院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现今的古麓山寺,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殿堂掩映在层林叠翠之间,晨钟暮鼓,梵音阵阵。为了不断提高佛教四众弟子的素质,加强道风建设,圣辉大和尚在寺内举办了多期全省寺院执事进修班、居士学修班。1999年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在此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佛学院,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现已培养出优秀学员数百余名,为湖南佛教界补充了新的生力军。
古刹几历蚕桑,其规模虽未及想象中的壮观宏丽,无哗众取宠的过分调琢粉饰,却古朴中透着厚重,雅致中透着庄严。幽深灵寂,梵呗悠悠,钟鸣板响,颇具名寺气象。自创建伊始,从古寺流出的佛法活水,便滋润着灵秀麓山,滋润着三湘大地,源源不断地饶益着无尽众生。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深远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