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山西五台山:世外桃源般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世外桃源般的佛教圣地】

远眺台怀镇摄影:老杨

五台山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大多集中在台怀镇。形象地说,五台山就象人的一只手的五个手指,五个指尖就象五座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即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每座山峰也都有寺庙,由于五座山峰海拔均在三千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大都是远远地看看。然而,台怀镇就象五个手指的手心,正好处于五台峰之中,且寺庙也大多集中在台怀镇五座山峰之间,因此,游客通常就把到台怀镇视为去五台山了。

远眺美丽风景摄影:老杨

安顿好住宿,我们就开始了寺庙游。由于我们是游客,不是香客,所以,我们只要尊重寺庙习俗,不大声喧哗,胡乱拍照,也就没有多少忌讳了,上香拜佛的礼节自然也就免了。其实,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据说有一叫写字崖的,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五台山比较完整的寺院也很多,据资料所载有九十五处,其中国家重点六处,省级重点十五处,其余为县级重点。仅在台怀镇要看的寺院很多。据说,五台山最早叫紫府山,也称五峰山道场,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十八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五峰山一带,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道士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就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是因为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便把它带了回来,放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那条山谷就叫清凉谷,五峰山又叫清凉山。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东台

远眺东台摄影:老杨

这里就是东台了。我们离开五台山时,路过东台,于是,在车上远远拍了两张不太理想的东台远景。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两千九百九十六米。《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东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後被毁。一九八五年,原址重建望海楼。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东台观日出。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在浑厚的晨钟声,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庄严肃穆。>>黛螺顶

黛螺顶摄影:老杨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登高黛螺顶摄影:老杨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普寿寺

普寿寺摄影:老杨

五台山有一座女子佛学院,又称普寿寺尼众佛学院,是亚洲最大的女子佛学院,建在一向低调的普寿寺寺庙内。一圈红墙,隔开外界纷扰。只有寺门外巨大的“佛字”,让游人明白这里是佛门之地。佛门是关闭的,据说是谢绝游客到访。

普寿寺建筑摄影:老杨

据说,在普寿寺修行的尼姑多是大学毕业生,学历最低的也是高中毕业,她们在受戒前都经过了三年的考验。佛学院开设有佛学基础知识、八宗概要、佛教史、地藏经等佛学理论课,还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哲学、写作、外语、书法等文化课。>>镇海寺

镇海寺摄影:老杨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景区的交通车可以直达山下。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因山借势,错落有致,从山腰到山顶形成步步高升格局。寺前有幡杆、石狮,寺内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其中观音殿又称文殊殿,殿内供奉有五尊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寺后有一座小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活佛。康熙皇帝尊章嘉活佛为“大国师”,让其统管内蒙五十旗。

望佛亭摄影:老杨

我们去时,寺院正在修缮。工人们正在寺庙的屋顶上掘土。我们第一次看见寺庙的屋顶上居然有一层厚厚的似土的东西。>>殊像寺

殊像寺摄影:老杨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登高眺望,台怀镇的寺庙一目了然摄影:老杨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过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菩萨顶在五台山,有一个地方,是香客敬香必拜的圣地,是游客观光必游的地方,那就是菩萨顶。

菩萨顶摄影:老杨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中心地,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

高高的石阶摄影:老杨

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该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殿堂房舍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也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又把它叫做喇嘛宫。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景色摄影:老杨

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据史料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重修菩萨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自此,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菩萨顶建筑摄影:老杨

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菩萨顶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鸟儿站在建筑上摄影:老杨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显通寺从菩萨顶一路下山,就来到了显通寺。

显通寺摄影:老杨

显通寺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也称佛教第一禅寺。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

穿行的过道摄影:老杨

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家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

寺内景象摄影:老杨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显通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

铜殿摄影:老杨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此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铜殿和铜塔摄影:老杨

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站在铜殿前可以看见无量殿。为了防止游客去摸铜塔,铜塔的四周都儿铁丝围了起来。居高看铜殿,黄金般的耀眼,灿烂无比。

寺院内景色摄影:老杨

寺院的安全也很重要,菩萨保佑是一方面,自身防范不可小视,于是,寺庙里有了专门的僧人进行安全和防火巡视。

 

五台山标志建筑摄影:老杨

出显通寺就是塔院寺了。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文章来源:老杨闲游天地间新浪博客